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在主流题材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突破

时间:2019年12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 成
0

专家探讨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与未来

——在主流题材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突破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近日举办了主题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与未来”的第27期影视大讲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出品方代表、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副总经理黄群飞、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担任主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表示,2019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中主旋律电影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了丰收,尤其是受到青年人的认可和关注,国产电影市场规模已经很大,探讨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趋势及发展空间拓展的可能性,以期对国产电影形成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整装再出发成为题中之义。

  黄群飞讲道,中国电影的现状是银幕数量世界第一,票房连年高升,制片数量位居世界前三,但电影大国不等于电影强国。黄群飞从电影产业的收入结构、过度依赖票房、中国电影的海外发展困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探讨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空间,并提出了中国电影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化体系、电影市场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具体问题。他之后也展望了中国电影的未来,认为我们的题材优势远大于美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改革开放的红利还远远没有被释放;中国电影市场还有2000亿元到3000亿元之间的票房空间,前景广阔。他还呼吁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应当进一步开放。而当下国产电影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提高产品质量,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另外一方面,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只要优化管理,一定会创造奇迹。

  赵卫防认为,放开电影市场到底对国产电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电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好莱坞电影对于印度、韩国就无能为力,因为这些国家的本土电影特别强。但完全放开本土电影市场对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这些地区的伤害性可能就比较强。所以完全放开电影市场是否适合目前的国产电影发展,还需再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在对话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秦喜清、孙承健,副研究员金燕、孙萌参与对话。

  秦喜清结合近日国产片《少年的你》的票房成功,分析了中国电影的观众现状。她认为中国观众基于观影经验的累积,审美趣味和标准在近十几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肤浅的商业元素已经不再是票房的保证,能保障票房的是扎实的内容。她同时认为,电影创作在服从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提下还是尽量要有更多的创作空间,而艺术的手法、艺术的表达和思想性之间需要更深层次的统一。

  金燕从电影营销的角度,以2019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及《中国机长》为例,肯定了该档期主旋律电影积极向年轻人靠拢的宣传策略;但她也提出国庆档的高票房是与档期背景有关,国家对电影多样性的发展、对保护健康完整的电影生态的发展有更具战略眼光的举措及政策。

  孙承健从李安近日推出的120帧、3D影片《双子杀手》入手,思考了电影技术与互联网时代的关系。他认为李安积极去探索数字电影的技术,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这不仅表明美国处在电影转型的过程,而且说明国外已经开始在数字资产这个层面上建立其市场地位和优势感。所以国产电影行业不仅要强调内容为王,更需解决的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如何从数字资产这一角度去建立我们在整个电影市场的文化优势。

  孙萌则认为,新技术的尝试给人带来的沉浸感、代入感这类美学体验是值得肯定的,人毕竟需要多种美学体验,但绝不能想象未来的电影都是这样的。电影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就像我们中国需要《战狼》系列、《流浪地球》《攀登者》这样的大制作,也需要《红花绿叶》。纯粹的技术不会取代艺术,也不会取代文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单纯地强调技术或许会削弱电影的艺术性。

  黄群飞补充道,《攀登者》等三部影片都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背景而创作,它们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很多民营企业也在抓相关题材,可以想象如果大家都抓这种题材,市面上出现的都是同类的电影,这就更需要通过题材和表现手法层面的不断创新来取得突破。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