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三位摄影师作品展现“风景旋涡”

时间:2019年09月16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范雪娇
0

  9月7日,“风景旋涡——当代风景摄影展”在北京开幕。王涛、李东翰、吴为三位摄影师带来的风格迥异的影像作品,对“风景”进行了多样化的解读与表达。

  王涛的作品《山水寂》以黑、白、灰建构的抽象思维来观看自然,对树、石、水的简约提炼,既有以“纪实”的手法,观察、等待、抓取瞬间,凸显寂静自然中生命的绽放的作品;也有采用长时间曝光、凸显静寂山石的魅力的作品。吴为拍摄的《塔院小区》展现植物在四季中的生长变化,拍摄人们按季节变化而展开的生活内容,拍摄四季冷暖中人的样子,让人产生好像正走在自家小区的路上的感受。李东翰的作品《十三号》拍摄的是北京地铁13号线沿线的“风景”——夜色中的都市空间,大桥下,大广告牌,大烟囱、大栅栏以及大片的共享单车集散地,经由数字感光后计算而转换出的色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表现力。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朱炯介绍,不同的观看视野与思考维度,使不同的“风景”汇聚。三位摄影师的作品联展,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一次关于“风景”的头脑风暴。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5日。

  摄影师自述:

  王涛《山水寂》

《山水寂》 摄影 王涛

《山水寂》 摄影 王涛

《山水寂》 摄影 王涛

《山水寂》 摄影 王涛

  “山水寂”出自于吴敏树的《君山月夜泛舟记》中:“夜来月下,山水寂然”,这或许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些年我喜欢独来独往于山水间,对所见景观似乎常常会有即兴呼应,作为拍摄理由,留下那瞬间的影像;也会刻意对景观加以主观干预,遵循内心的想法进行拼装组合,来满足个人的观看。

  直面那些山水,试图借助对景象的“涅槃重生”来完成对自我语境的构建。在这样的状态下往往会比较直观地倾向于风景的时间截取和空间组序,由此带来视觉到精神的叠加是如此强烈,也许这时,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

  吴为《塔院小区》

《塔院小区》 摄影 吴为

《塔院小区》 摄影 吴为

《塔院小区》 摄影 吴为

  我生活在塔院小区里,不到一年的时间,说是居住其中,常常睡个觉醒来,就又去学校了。即便如此,也把塔院小区,当做了自己的家。

  有一晚拍照时遇到塔院小区最老的住户,他说这个小区的名字是因为这里曾是尼姑和尚死后的碑林,遍地是塔,于是称作塔院小区。

  现如今,芸芸众生,一年四季,带着七情六欲生活在这里。

  塔院小区有四个院,分别是迎春、消夏、朗秋和晴冬。闲散自由地行走其中,是课余最轻松的调剂。不知不觉,有了这些照片,都是些日常真实面貌的纪实景象,汇总在一起,就变成了我的生活。也恰好记载了这个时代这座城市这个小区的居民,以怎样的方式和态度在度过他们的时光。

  阳光雨露,皆是恩赐。但愿这些照片,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他们,和这个阶段的我。

  李东翰《十三号》

《十三号》 摄影 李东翰

《十三号》 摄影 李东翰

《十三号》 摄影 李东翰

  就在2017年从丽水驾车回到北京的那天,经历十九个小时的驾驶,满身疲惫,当看见西直门边的那三个大鞋垫时精神顿时放松了下来,终于回来了。

  回到家中打开窗户,恰巧一辆城铁列车飞驰而过,这就是北京城铁十三号线。

  起初对这条城铁痛恨无比,每次有列车经过就会有巨响传来,常常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被其吵醒。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适应了城铁发出的声响,也就渐渐忽略了它的存在。

  直到长途归来,恰巧一辆列车从我脚下驶过,才想起自己对这条身边的城市铁路并不熟悉,或者说熟悉的仅仅是这条城铁的某些站台。我决定要好好看看它,也看看这条路上沿途的风景。于是便有了这场旅程。

  从那年冬天,但凡不用加班,我便带上相机沿着这条铁路行走。当然铁路是上不去的,我只能始终围绕着它,但即便是这样,这场旅程依然充满乐趣,因为这使我看到了从未在意过的北京风景。

  在安静的夜幕下沿着十三号线行走,在凌冽的寒风中观看沉思,北京的确是个难以贴上纯粹标签的城市。她有繁华,也有冷漠;在充满金属质感的城市建筑之外,更有着很多柔软的市井的气息;这座城市充满了朴实,也同样充斥着无数超现实的奇幻景象;多种文化在表象呈现在多变的夜色之中,许许多多的事物存在其中无法用言语形容,我贪婪地观看,贪婪地按下快门,贪婪地记录下这个时代迷人的印记。

(编辑:李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