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在产业化时代,优质剧本仍是所有优秀电影的基石

时间:2019年07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 博 金 涛
0

  专家热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电影文学与电影——

  在产业化时代,优质剧本仍是所有优秀电影的基石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十七年”时期的《祝福》《林则徐》《红色娘子军》,到新时期的《芙蓉镇》《城南旧事》《红高粱》,再到电影全面产业化以来的《中国合伙人》《十八洞村》《我不是药神》,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是以优质的剧本作为基石。

  在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者应如何学习、借鉴、发扬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优秀电影剧作创作传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电影事业从高原攀上高峰?7月10日,由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的“70年来中国电影文学与电影座谈会”在京举办,饶曙光、尹鸿、艾克拜尔·米吉提、范咏戈、王一川、周星、丁亚平、陈旭光、程绍武、张弛等业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电影剧作的特点、风格、趋势与经验。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谈道,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在电影与文学关系亲密的阶段,二者往往会取得双赢的局面;而在电影与文学关系疏离的阶段,二者往往会遭遇双输。他总结,“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创作,通常以政治考量为核心,在夏衍等既懂文学又懂电影的艺术大家的领导下,中国电影迎来了一次创作高潮,《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红旗谱》等优秀作品都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新时期的电影创作,通常以艺术考量为核心,在“第五代”导演进行艺术突破创新的过程中,电影与文学曾产生过一段时间的疏离,“丢掉戏剧的拐杖”“电影与文学分家”等思潮盛极一时,但即便如此,这一阶段诞生的电影佳作,几乎都是剧本扎实、剧作过硬的作品;电影全面产业化以来的创作,则通常以商业考量为核心,由于IP、流量、粉丝等元素的渗入,令电影创作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电影文学创作方式受到的干扰也越来越多。

  饶曙光认为,在电影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要让政治、艺术、商业的考量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和统一。“我们有必要重建电影的文学基础,为创作注入更多经典文学的要素。”饶曙光举例说,好莱坞优秀制片人最关注的永远是创意和剧本,因为他们很清楚创意和剧本才是一部卖座电影的基石。“同时,在当今电影工业化的生态体系下,电影编剧也要更新自身观念,逐渐改变个人化、作坊式的创作方式,更加主动地融入现代电影工业的生产体系之中,让剧本创作更加有的放矢、更加高效。”饶曙光表示。

  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中国电影曾经出现过两次创作高峰,都与电影文学息息相关。“‘十七年’时期是电影文学改编的高峰期,电影文学的兴盛也助推新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高峰;而在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高峰——新时期,电影文学的概念更加明确,很多期刊杂志都竞相刊发电影文学剧本供读者阅读,‘伤痕’‘反思’‘寻根’‘改革’等主题的文学作品都成为电影改编的创作源泉,谢晋导演著名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全部源于文学作品改编。”尹鸿表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中国电影创作视听语言体系的日渐陈旧,电影业界对电影本体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与争论。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创作的视听语言体系得到大规模更新,电影不再是文学的附庸,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美学系统。“第五代”正是在此背景下迅速崛起,他们用国际通行的现代化视听语言拍摄电影,几乎拿遍了所有国际知名电影节的各项大奖。“‘第五代’其实并没有跟文学‘离婚’,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早期所有的获奖作品都以强大的文学剧本作为支撑。”尹鸿评论道。

  尹鸿认为,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商业电影大潮的兴起,电影文学与电影类型化的需求产生冲突,剧作的地位真正开始下降,一些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逐渐产生了某种背离,也造成了某些价值观层面的混乱。“在如今的电影市场环境下,我们不能抛开商业性而单纯谈文学和艺术本身。如今中国电影人要重建的与其说是文学性,不如说是电影性,文学要在适应产业的前提下凸显自身的价值。我们要更加恰当地处理文学与商业的关系,将二者有机融合为一个优质的电影文本。”尹鸿如是说。

  “如今一些票房高企、更加突出导演意志的热门电影,电影性大多比较强,但文学性相对有所缺失。虽然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但这类影片有其无法轻易克服的局限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难以在人类心灵的层面上探索至更深的深度和更高的高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一部电影要成为高峰之作,就必须固本开新,“在坚守电影的人文价值和文学深度的同时,不断开拓、深入刻画新时代人类生存困境中的应战姿态,并揭示出其中的意义与内涵。”

  而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眼中,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电影环境中,原始形态的文学的衰落是难以避免的趋势。“这是因为习惯了‘抖音’、‘快手’式审美趣味的观众,已经与传统的电影文学创作产生了疏离感。”但周星认为,在视觉时代,文学依然存在。“真正的文学不该体现在形式上,而应体现在内容上。如今衡量电影文学的标准应有所变化,创作文学剧本的方式也应有所改变。”周星表示,“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优秀的文学创作,都要对人本身进行思考、观察和辨析,都要去关注人类的心灵、情感与本性。”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