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以史诗形式讲述钓鱼岛故事

时间:2019年07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涛 郭铂
0

以史诗形式讲述钓鱼岛故事

——《涛声回响六百年——钓鱼岛之歌》研讨会在京举行

《涛声回响六百年——钓鱼岛之歌》张秋铧 著

作家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7月10日,由《文艺报》、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市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张秋铧叙事长诗《涛声回响六百年——钓鱼岛之歌》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诗刊》杂志社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赵海虹,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蔡敏及曾凡华、吴思敬、杨庆祥等诗人、作家、评论家共20余人与会研讨,会议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涛声回响六百年——钓鱼岛之歌》讲述了发生在明朝年间东海两岸的感人故事,渔民们在一场大海难中拼死挣扎,在海神娘娘的召唤声中,他们终于爬上了一条大鱼脊背——原来是一座岛。他们用草绳钓鱼,恢复体力,修复船只。离开时两百多个男子汉泪洒小岛,并为小岛命名“钓鱼岛”。这部5000行的叙事长诗结构宏大,风格独特,呈现了自古以来我国渔民赴钓鱼岛捕鱼的历史,为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的既有事实作诗赞。据悉,有文艺团体正尝试将该作品改编为大型舞剧《钓鱼岛之歌》。

  吉狄马加表示,作品展现了钓鱼岛和中华民族在精神、血肉、灵魂上的联系,对展示中华民族海洋历史的发展进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神话的重新阐释,从人类学、民族学多个角度展现了渔民的感人故事,描绘了曾生活在海洋中的中华民族先贤的伟大事迹。《涛声回响六百年——钓鱼岛之歌》用诗歌表达爱国主义,对当下如何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有积极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纯文学这个概念有很大的问题,大量的诗歌越来越狭小,从只写人性到只写自我,到最后只写小情小感,而且现在很多的诗歌变成非常极端的一种自我化之后,特别强调修辞。这个也是导致现在诗歌失去了很多读者的原因。”李少君认为,中国传统文人不太擅长写政治诗,除了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一般人很难把握这样的题材,而在这方面作者潜心四年半,通过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浪漫丰富的想象,将钓鱼岛的故事以史诗的形式展现出来,不失为一种重大的突破。

  “当下正在经历中国百年未有之巨变,钓鱼岛题材虽然被很多作家尝试过,但本身创作难度很大。”叶延滨说,这部长诗通过第一人称创作,成功地将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人命运史,又通过神话、民谣、历史典籍和传统抒情形式,以及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结合,将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虚构融为一体。

  与会者一致认为,诗作以澎湃的激情,多彩而灵动的格调,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灾难与憧憬融合在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之中;全诗气韵生动,隽永沉郁,让读者触摸到了诗歌本体的浪漫、灵动和真挚朴实的质感。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