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文旅融合夯实学术根基

时间:2019年05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0

文旅融合夯实学术根基

——专家学者把脉五台山佛教乐舞

  熟悉佛教故事的人,或多或少会了解曹植和鱼山梵呗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范子烨认为,鱼山梵呗在内典系统的文献中是流传有绪的,人们对鱼山梵呗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化价值是充分肯定的。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否定其历史的真实性。除了鱼山梵呗,明代五台山华严法乐“四十二奏”又应该如何理解呢?五台山菩萨顶上的金刚舞有着怎样的来源呢?日前,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主办、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五台山首届宗教乐舞文化论坛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专题会议在山西省忻州市举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包爱军、蓝雪霏、杨民康、格桑曲杰,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嘉木扬凯朝、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韩军等来自音乐、舞蹈、文学、宗教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对五台山佛教音乐及舞蹈等方面的思考。

  此次论坛既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首次与地方高校合作举办的专题论坛,又是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忻州师范学院针对五台山文化旅游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内涵的探索创新。2018年8月,该院“五台山生态与文化旅游学科群”获批为“山西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培育项目。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新平介绍,这个学科群以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以服务五台山旅游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五台山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探索基于“监测评估-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相关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以实现五台山旅游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论坛上,五台山佛教用乐和菩萨顶金刚舞是焦点。关于五台山佛教用乐与山西八大套的比较、五台山菩萨顶金刚舞法会佛教器乐调查报告、五台山菩萨顶金刚舞田野实录、五台山藏传佛教六月法会仪式音乐民族志调查、五台山菩萨顶金刚舞面具与法器的象征意义、拉卜楞寺“道得尔”与五台山佛乐的比较研究等一系列相关研究揭开了五台山寺庙乐舞和仪式的神秘面纱。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五台山旅游业具有强劲的文化内驱力,一方面研究人才要发挥语言优势,对于五台山文化内涵深度挖掘,另一方面需要从学术角度厘清五台山佛教乐舞,让今天的展示更加具有本真性。“佛教圣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中国佛教圣地名山之首。可以说,五台山佛教包揽了中国佛教的全部现象。”嘉木扬凯朝说。

  论坛还特别安排了由忻州师范学院舞蹈系副主任刘晓伟策划制作的影视人类学影片《五台山菩萨顶金刚舞》观看环节以及五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山西八大套研究会的套曲展演,如《鹅郎套》《十二层楼》《“一带一路”大得胜》。其中,大型套曲《“一带一路”大得胜》是由五台县《山西八大套》艺术团编制演奏的创新曲,包括《大得胜》《掉棒槌》《绕天飞》三首名曲。《大得胜》又名《得胜回朝》《将军令》,以唢呐、笙管和大锣、铙镲等10多种乐器,演奏国家军队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而“得胜回朝”的热烈、壮观、喜庆场面;《掉棒槌》属于爱情曲,民间称为《金镶玉》《儿女情》,表现一对青年恋人相遇在小河边,姑娘深情观望情哥,致使槌衣木棒没击中衣服而打在石头上,遂掉落于小河急流中,一对情人相随相追,终于在河边树林之中成为眷属。《绕天飞》乐曲,是源自五台农村春节闹红火时的一首社火曲,热烈快速、越奏越快,达到最高峰,而急煞收尾。从这些音乐中,听众能够切身感受到佛教用乐的世俗性。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孙云表示,五台山汉藏并存,南北派兼有,不论汉传寺院还是藏传寺院都留有大量“俗乐”,并且伴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开放吸收的样态。总的来说,佛教并没有形成独立于世俗社会之外的音乐创作体系,不论是乐队编制还是乐曲都是从世俗社会拿来为用。

(编辑:李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