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集聚“大家”力量 助推凤阳文化发展

时间:2019年03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世瑾
0

集聚“大家”力量 助推凤阳文化发展

——访安徽凤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连侠

凤阳花鼓《中都鼓韵》在安徽大剧院展演

  “大包干”一声惊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从小岗到全国,改革的浪潮在40年的时间里,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岗村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改革之乡的称誉似乎成为外界对凤阳县的固有认知,但中国花鼓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同样是凤阳的美誉。凤阳文化资源的运用似乎并未能展现凤阳的丰满样貌。

  “下一步,凤阳县一方面搭建平台办活动,一方面挖掘特色文艺,种春风以化雨,于无声中润物;以‘主旋律+’的形式,搭载多样的形式,并充分挖掘凤阳丰厚的文化资源使之焕新焕采,既要保证群众的参与度和热情度,也要提升凤阳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是“为家乡代言”的凤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连侠。她曾用“凤阳,淮上名府,发端厚重,2600年前的钟离古国,1700年前的濠州古城,淮水之滨千年古镇临淮关,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道出凤阳县厚重的历史底蕴。发扬小岗精神,发展红色文化,发掘凤阳文化资源是王连侠,也是凤阳县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文艺颂歌

  “凤阳是个好地方”

  “凤阳是个好地方,不是自己说的,而要别人来说。”王连侠说。

  运用“大家”的力量助推本地文化资源的发掘,是凤阳县的一大重要举措。这里的“大家”不只是名家,更是大众。通过“大家”的眼光,捕捉到凤阳的美,塑造凤阳新形象。

  “中国少年·画中国——走进凤阳”采风创作活动中,来自全国的40名美术少年以年轻别致的匠心,创作出数百幅写生作品,精彩描绘出既有深厚历史积淀,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凤阳形象,成就了“中国少年·画中国”系列活动的精彩开局。从明皇陵到狼巷迷谷,从凤阳港到小岗村,从龙兴寺到卧牛湖,从临淮关渡口到中都大道景观公园,少年们或用细致的线条勾勒,或用鲜艳的色彩涂抹,丰富的想象力在面对凤阳的人文自然景观时被极大激发。

  “大家写凤阳”采风创作活动藉知名作家、编辑之笔,以“探访明中都·致敬小岗村”为主题,描绘大美凤阳文化气象,探寻小岗村农村改革的历史意义和辉煌成就,进一步展现“凤阳是个好地方”的良好形象。

  王连侠直言,文艺名家以凤阳元素创作的歌曲《又唱花鼓》《浩然正气》,巨幅木刻版画《冬夜星光——1978年冬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小岗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凤阳小岗村人》,震撼人心,被广泛传播。但仍有诸多因素导致外界对小岗村的印象并不好,仍存在较多负面新闻。“当前,我们在发扬小岗红色精神的同时,也在努力向大众呈现一个真实的小岗村,百姓的努力造就了自己的生活,在不断地探索中,随着改革不停地前进,虽有曲折,有问题,但并未停下发展的脚步。”

  近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凤阳县委、凤阳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新时代再出发——第20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优秀作品凤阳展演”活动在原凤阳县委党校举办。新编《老人与海》通过描述邓小平游泳的经历,表现出他在改革大潮中不顾狂涛怪浪,坚定信念,不断前行的精神;《走出地平线》讲述了小岗村民按下红手印前前后后的故事,展示了大智大勇的劳动人民的风采;凤阳花鼓《小岗村记》中唱出了“大包干”短短几年间农民生活的变化:“唱过去,泥巴门,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唱现在,住瓦房,吃细粮,电视沙发西式床,还有余钱存银行。”

  凤阳花鼓

  在非遗传承中的亮丽转身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的花鼓唱段已然无法满足群众抒发时代情感的需求。近年来,以《情满小岗》为代表的凤阳花鼓作品,在讲述小岗故事,演绎全国道德模范沈浩事迹,勉励小岗人民不断改革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效用。

  凤阳花鼓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是一种集曲艺与歌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早期,凤阳花鼓只是“讨饭的工具”,现在提到凤阳花鼓,凤阳人民首先想到的是全民都可以参与学习的家乡文化——马拉松开幕式上,可以看到少年们活泼舞动凤阳花鼓的身躯;凤阳花鼓被编排成健身操,在各大广场、社区都随处可见;2017年凤阳花鼓更是走出国门,去到意大利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

  有13年展演历史的《中都鼓韵》主题文艺晚会成为凤阳花鼓传承形式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在每年安徽科技学院的迎新生晚会上,以凤阳花鼓为主题,糅合凤阳历史文化元素,以“鼓”叙事,展示生动文化内容的花鼓展演总能惊艳来自五湖四海、初入大学的新生。被花鼓吸引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练习、掌握这一艺术,毕业后,把花鼓带向了全国,从而推动了凤阳花鼓更为广泛地传播与传承。

  2018版的《中都鼓韵》紧紧贴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以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凤阳历史文化元素、小岗精神、“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与凤阳花鼓艺术相结合,《红手印的故事》《春风吹绿花鼓乡》《沈浩》等精彩纷呈的节目,讲述了改革开放与小岗之间的故事。

  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凤画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都在以多样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留存历史文脉

  深挖凤阳独特资源

  小岗村作为一个城市IP,俨然成为凤阳借以推介自己的资源,在充分利用小岗村这一红色文化的同时,凤阳依托厚重的文化积淀,也在发掘其他文化资源。

  朱元璋建大明王朝,取丹凤朝阳之意,为家乡赐名凤阳,明中都城、鼓楼、皇陵、龙兴寺,气度不凡。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始建的明中都皇城,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豪华的都城,是后来南京和北京故宫的建设蓝本。而今,中都城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群,更是成为凤阳的文化资源发掘的重心。

  “原来中都城是个宝贝!”随着中都城的文化内涵的呈现,凤阳百姓看到了中都城的宏伟气势。“凤鸣淮甸 诗咏中都”——“千人诵读”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在明中都皇城午门前广场进行。学生们身着明代服装,诵读古文典章,好似穿越到古时。借助融媒体“微凤阳”的直播、助推,得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抽象与具象结合,物态的展示凝造城市文化特色。新城的“中”字形的城市道路规划,以绿带公园示人,赋予文化内涵。中都大道以“丹凤朝阳”的文化特色,“一路花鼓在凤阳”的形象标识展现凤阳的地方文化特色。以中都城“武英殿”命名的武英公园,展示着与凤阳相关的古代诗词名句,让百姓生活在文明文化氛围中。

  “我所理解的宣传——传,一是传播,二是传承。传播就要以不同的形式传播,打造形象标识、城市IP。文化要传承,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而且要以下一代可以接受的方式。”王连侠说。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