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让传统织锦在新时代为生活“锦上添花”

时间:2019年03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古装剧里华美的汉服,让当代观众初步见识了何谓“衣作绣,锦为缘”。仅就锦而言,其实,除了影响深远的蜀锦、宋锦、云锦三大名锦,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织锦工艺,并且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花纹图案,非常有辨识度。

  近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经纶造化——中国民族织锦文化特展”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亮相,该展览将持续至4月15日,可让对织锦感兴趣的观众一饱眼福。据介绍,中国民族博物馆征集了16个民族的1000余幅织锦,本次展览精选了16个民族、18个锦种的150余幅精品织锦,其中有一批青海出土的魏晋至隋唐织锦尤为珍贵,此外还有珍贵的缂丝龙袍和精致的云锦《九龙图》等珍品。

  “面对这些灿烂动人的织锦,让人油然而生一个念头,就是怎么对它们进行现代的延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阳说。织锦是一门格外费工费力的工艺,古话说“寸锦寸金”,在纺织技术发达的今天,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织造,传统织锦的普及会遇到很大困难。杨阳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鲁锦的发展是比较好的,鲁锦原来是流行于鲁西南的土布,后来经过专家在花纹和工艺上的改进,约定俗成称为鲁锦,现在的鲁锦工艺已经可以做到西装的挺括质地,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换,这个探索经验值得其他织锦种类借鉴。她认为,时至今日,对民族传统织锦要做双向推动,一方面要保存好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增加新的东西,让它活在当下,这样织锦才会获得顽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羿在海南研究黎锦达十年,椰风海韵下的黎族妇女以踞腰织机织造黎锦的画面,再现了云南普宁石寨山一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纺织场景。在研讨会现场,她就佩戴着一条由黎锦工艺制作的围巾,她认为,尽管织锦听上去十分“穿越”,但只要设计得当,对于当代的都市女性来说一点也不违和。她赴韩国考察还发现,韩国的高等院校对我国明代织锦的研究很深,仿制也颇具规模。比如,他们使用的织机也是楼式织机,但上面的操作者由电脑代替,因此可以实现批量生产,以至于国内一些古装剧剧组就是在韩国采购服装面料。“在韩国明洞这样一个购物天堂,也经历了从潮牌向韩服时尚成衣的转变,而在中国国内,中式风格的时尚成衣也已兴起,这对传统织锦工艺来说是一次好的机遇。”王羿说。

  专家认为,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代,通过对民族织锦工艺的研究和传播,使之融入当代生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织锦在色彩、图案、工艺上都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覃代伦认为,无论是汉代鎏金铜蚕、唐代黑石号沉船,还是各地出土的精美丝织品,再到德国科学史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都见证了中国织锦的辉煌过去,中国织锦作为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基因,也必将迎来辉煌的未来。

  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织锦大有可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表示,他们已经收集各民族图案达数万种,目前正在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对这些图案进行计算和解释,以期用于当代的服装设计。在祁春英看来,织锦的现代转化有两个层面,一是元素的使用,二是文化的表达。“中国的服装设计师目前已经实现了对传统元素的使用,但更重要的下一步,要实现文化的深度表达。”祁春英说。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