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二○一八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发布

时间:2019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 成
0

  二○一八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发布——

  加强宣传和发行 提升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效果

  2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在京发布2018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公布《中国电影对中国文化欧洲传播的影响研究——2018年度中国电影欧洲地区传播调研报告》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发布了调研报告。2018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工作选取欧洲地区受访者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研,主要针对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西班牙等国,通过在线调查网站样本库,基于欧洲各国人口比例,调研团队随机抽取用户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问卷1600份,有效样本1549份,有效样本占有率为96.8%。

  本次调研重点针对海外观众的“文化认知”进行考察,调研了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观影频率、观影评价和文化观念认知,并围绕“中国电影欧洲传播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影响”这一核心命题,探讨电影作为重要的跨文化传播媒介,在反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是否对欧洲观众认知中国文化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具体情况,并尝试分析影响欧洲观众认知中国文化的多重角度与动因。

  从欧洲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总体情况看,中国电影在欧洲地区的传播态势较为可观。但与此同时,不同国家的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平均频率不尽相同。例如,相对于欧洲大陆国家而言,英国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频率较低。中国电影在欧洲的传播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对欧洲观众认知中国文化存在正向影响。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评价和观念认同越高,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就越好。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为欧洲观众提供和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国电影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可见一斑。

  此外,调研试图通过持续考察,追踪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乏力的症结所在。本次调研延续部分往年问卷内容,考察受访者对于中国电影不同方面的评价。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中国电影的发行与宣传层面评价较低,这与去年在北美地区调查的结果一致。近几年中国电影在叙事内容、视觉技术等方面推陈出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国电影在海外宣传和发行层面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效果,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难点和问题所在。

  作为今年调研的重点,课题组将中国文化观中的突出特点加以归纳,并考察欧洲观众对这些文化观念的认知程度。数据显示,受访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可以较为明显地区分为“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两个方面,而前者的认知程度相对更高。与此同时,受访者对于中国电影的评价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相关,对于中国电影中呈现出以人为本、爱好和平等观念的认同程度越高,越容易认知更具现代意识的中国文化;而那些关注中国电影中家庭观念、集体主义等方面的观众,更愿意将中国文化与传统道德相关联。

  这一结论为观察中国电影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中国电影展现的正面价值观,尤其是重视家庭与集体的部分能够被欧洲观众认可,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呈现出的中国面貌,也会影响欧洲观众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通过实证考察与理论分析,调研考察了中国电影对中国文化欧洲传播的影响,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电影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理事向云驹认为,中国文化的东方想象问题由来已久,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欧洲的历史进程许多都与中国想象有关,中国一直是西方的“他者”,是重要的参照也是刺激。中国和欧洲的文化问题是世界性的课题,这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互看、文化传播一直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最终形态。因此,这个问题值得不断研究、分析和观照。通过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建构、理解、认知与传播中的作用,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主题。

  据悉,该项成果以“中国电影对中国文化欧洲传播的影响研究——2018年度中国电影欧洲地区传播调研报告”为题,刊载于学术期刊《现代传播》2019年第一期。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