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咸水味”就是生活味

时间:2018年11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咸水味”就是生活味

——专家研讨新时代汕尾渔歌传承发展
  在成功举办汕尾渔歌首场进京演出之后,10月31日,由中国民协、广东省文联、中共汕尾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民协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从民俗、音乐、非遗、媒体传播等多角度探讨新时代汕尾渔歌的传承与发展,认为非遗传承要面对外部环境改变的事实,与时俱进,传承非遗内在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汕尾渔歌,俗称“瓯船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广东汕尾各地沿海的汉族民歌,主要在瓯船渔民中传唱,其节奏缓和、乐音和谐、旋律优美细腻,现当代不少小提琴曲、钢琴曲和歌曲都曾从中汲取养分。汕尾渔歌来源于生活劳作,既有男女情歌,也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他们的思想情感,是疍家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民俗学家钟敬文对汕尾渔歌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1927年就发表了他采访记录的52首汕尾渔歌,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声,也使汕尾渔歌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汕尾渔歌用40年的时间唱到了北京。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汕尾渔歌的传承发展也面临着展演平台单一、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等难题。
  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十几年来一直关注汕尾渔歌,致力于汕尾渔歌的推广传播。据她介绍,参与本次汕尾渔歌进京演出的100多位演员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5岁,这种老、中、青、少的组合,既展现了汕尾渔歌传承的坚韧,同时也让人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把古老的民歌从创新的角度和新的审美功能的体验上让年轻人去传唱?在本次演出当中,来自海边的渔歌传承人也做了相应的尝试,为北方的观众带来了别样的“咸水味”。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看来,汕尾渔歌更动人的在于生活和艺术关系的写照。歌是艺术,是水上人生活的辅助和心情表达,例如《出嫁歌》很动人,这就是真正把渔民婚嫁的生活在舞台上做一个呈现,因为有生活习俗在里面,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整个表演具有海上人家的“咸水味”,“咸水味”就是生活味,他们把生活和艺术结合得非常好。
  “要活态传承非遗在社区的价值,而不是简单一味的用原汁原味来要求它。事实上,非遗也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这也是疍家渔歌在现代环境里面不断改变的情况,所以传承应该是传承生命力,传承文化认同的价值。”萧放说。
  近年来,对于民间表演艺术该如何传承,专家认为,在致力于传统文化原汁原味保存的同时,要探索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通过各种新的手段进行传承和发展。本次进京专场演出通过对原汁原味的渔歌进行提炼加工、整合编排,以组歌的形式,将反映疍家旧民俗、旧民风的老渔歌和新生后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渔歌相结合,深入而生动地展现疍家的风情民俗和文化内涵,唱出疍家儿女内心深处对中国共产党真挚的感情,这“一旧一新”的组合,使汕尾渔歌的历史脉络更加完整,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疍家文化史诗。
  “中国民协一方面致力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原汁原味的保存,同时也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利用现代舞台传播下去,只有更大范围地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表示,中国民协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各种新的手段、现代的传播方式更好地将民间文化传承下去,汕尾渔歌是中国民协在这个方向做的一个重要尝试,希望通过挖掘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同时提高其艺术水准,用有表现力的节目表演出来,从而探索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怎么样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