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电影创作 要把质量作为生命线

时间:2018年08月3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路 侃
0
电影《十八洞村》剧照

电影《百鸟朝凤》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了质量意识。宣传思想工作要“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文艺工作者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文化发展同样面临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新课题。在四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提出。这些文化发展的“质量”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即强调质量、效益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发展质量的高度重视,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并落实。
国产电影的整体现状
  “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是文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清醒认识当下文艺创作中问题的关键。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面临崭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产电影在产业化进程中快速发展,在人民性、现实性、艺术性创作精神带动下,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数、舆论和社会关注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创作坚持现实主义主精神,坚持开放探索,努力创造新的电影表现形式,满足人们多样化观影需求,创作类型、品种、内容、数量更加多元化。其中主流电影在社会价值与审美表现的结合上取得很大进步,产生了《战狼2》《百鸟朝凤》《十八洞村》等有着强烈现实主义精神与艺术震撼力的影片。艺术电影在加大电影语言的探索追求中逐步提高本土化风格特点,注意形式性、前卫性与现实性、人民性的结合,产生了《七月与安生》《塔洛》等颇受关注的作品。类型片在提高娱乐效果同时注重故事表达的社会内涵,尤以社会派悬疑片更为成功,出现了《烈日灼心》等有深度的警匪片。奇幻类型在民族文化与现代性的结合上取得突破进步,《寻龙诀》《捉妖记》《妖猫传》将奇幻、传奇、民族、世界与新技术完美融合,彰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魅力。喜剧片《煎饼侠》,青春片《左耳》《少年巴比伦》,在类型片中制造了一些惊喜。
  但国产电影整体上与世界优秀电影仍有距离,还难以有能够和世界优秀电影角力的作品,不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在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对国产电影的更高期望,其中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是多年来存在的数量增长大于质量增长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媒体舆论和行业内都存在片面看重电影的外延发展的问题,对票房增长、市场规模的重视大于对电影艺术理想、精品力作的追求。重视对互联网IP资源和粉丝量、点击量的开发利用,缺少对关系电影本源的文学、理论原创的重视、发现、策划、投入。
  二是缺乏明确远大的电影艺术理想,电影的精神格局普遍不大,缺少一种文化复兴中的电影大国气象。电影内容的分量大多轻薄,现实主义大片情结在消退,表现主流价值还缺乏较为深入的探索。大片更多出现在武侠、奇幻等类型领域,甚至有重大历史性的大片也出现与娱乐化简单连接的转向。大片应有的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相比曾经的重要作品有所削弱。艺术电影探索始终不断,但不少作品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娱乐片常常表现出艺术理想、艺术品位浅薄,文学精神薄弱的问题。有的电影尽管票房不低,却表现出物欲至上、调侃纯洁、回避现实的观念偏差。
  三是电影市场秩序不完善的负面影响。电影市场在急遽扩张中存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问题,由此带来一些违背法制与艺术伦理的问题,不利于电影以质量促发展。一些电影企业对电影的商品性、产业化开发大于对电影作为艺术和精神产品的研究运作,对明星的开发塑造往往是商业炒作多于艺术精神、做人行事等内功的培养。
国外优秀电影的启发
  在近年上映的国外优秀电影,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荒野猎人》《血战钢锯岭》《至暗时刻》《敦克尔刻》《爱乐之城》《三块广告牌》等作品中,可以看出电影强国中主流电影的走向,即重量内容、深度精神与新颖技术的精彩结合,达到一种宏大与深入人心的审美效果,展现一种大国气象的艺术效果。这些产生较大影响的主流影片在内容上具有相当的分量,或重大历史、重要人物、国家英雄,或极限挑战、冒险传奇,也有爱情与平民故事、平凡生活,但都表现了主人公不同一般的境遇,故事本身与某种生活重要性构成关系,如价值观、人生理想,本身都有某种动人心魄性。
  这些电影在技术、摄影、表演、音乐等层面,也有别具一格的表现,且技术并非走向游戏化,而是与精神表现融为一体。最后内容、技术、精神都融合成为一种宏大且深入心灵的审美感受,构成崇高的艺术享受,传达了一股开阔的精神。近年受到中国观众广泛关注的印度电影,则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社会性、人民性、公正和包容的精神。这些作品反映出一个文化现象,即在后现代文化时期,宏大主题在世界主流电影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变化中发展着,特别与对人的关怀和深入刻画结合起来。《敦克尔刻》是有代表性的表现,它对重大历史的描写,将视角投向士兵和平民,甚至正面表现士兵的个体恐惧和懦弱,展现历史未曾表现的一面,最终呈现的仍然是群体的爱国主义与英雄情怀。宏大、崇高、英雄、正义、和谐,这些传统的经典的美学精神不断涌现于世界主流电影的扛鼎作品中,除了反映国家社会主流价值外,也反映出文化艺术的内在规律,即艺术的现代性变革总是在继承和延续中发展,跨界与融合会产生更多的艺术可能。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中国电影的艺术理想
  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要向电影强国迈进,特别需要牢固树立“把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的意识。其中坚持正确的文化观,是文艺创作提高质量需要特别加强的方面。它关系到正确认识文艺的目的价值,正确追求创作表现的趣味、品位。
  首先,应该坚守一种对中国电影的伟大艺术理想,树立创造新时代中国电影强国气象的艺术信念。好莱坞电影大多能呈现一种整体的精神文化气势,不是指题材内容,而是精神表达,无论大题材小故事,通过综合艺术表达,都能看到一种大国强国精神。中国电影需要有一种明确和远大的美学追求,更加重视品位、境界,充分表现反映时代进步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华艺术魅力。其中深厚的人民情怀、广阔的现实主义精神、励志的人物精神风貌、开放创新的文化精神,应该成为主流电影的鲜明主题。
  着重提高电影的内在发展动力,重在创造、创新,切实把电影发展从注重票房转向注重质量。票房、市场,不是我们最高的电影理想。盲目满足于高票房而忽视艺术品位,会影响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单一的经济数字不能代表也不利于文艺整体发展,必须追求有创造性、创新性,有社会共鸣的作品。
  应该发扬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品格——思想解放精神,提升电影内容的分量。在创作中“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从提高电影的文学性入手,让内容成为电影创作的核心。内容不是指题材大小,而是内容里的社会内涵、精神内涵,小题材也能反映大问题、大思考、大境界。加强主流电影的策划创作,提高主流价值的艺术表达水平和感染力,让中国故事、中国人物、中国价值的艺术表现更有魅力。
  让技术与综合的艺术形式、手法、表演更紧密地与电影内容融合在一起,创造意味丰富、表现独到的形式美学,提高中国电影的审美效果。
  继续坚持以改革开放健全电影市场法制秩序和文化环境,完善建设电影强国的外部环境。创造符合艺术规律和艺术价值透明(包括技术、剧本)的投融资机制。规范投资在电影制作过程的分配,引导投资更符合艺术生产和精品生产需要,使投资与电影质量、精品生产挂钩。
  从制度上加强电影人队伍建设。提高电影艺术质量,就要提高从业人的文化观和道德修养。自觉守法,作品健康向上,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做人行事光明正派,应该是行业的自觉。除了从业的自我约束与提高,国有体制和平台栏目应该更加开放地面向社会开发文化创造力,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国有文艺平台的作品水平,也有助于在创作竞争中防止或减少个别明星的固步自封甚至忘乎所以。
  提高文艺产业的艺术导向。企业和资本以谋利为首位还是追求远大的艺术理想,对行业风气有很大影响。应鼓励电影企业进行艺术特色化竞争,鼓励电影企业有情怀、有担当,追求生产有真正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电影。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