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苑利、姚建萍等民间艺术大家解惑——民间手工艺创新为何不易?

时间:2018年08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马李文博
0

  “中国民间手工艺不像西方给每一个人雕一个个性的形象,而是选择关公、岳飞、布袋和尚等几个形象来对应许多人。作品要把价值观和审美观纳入进去,才能让它的价值最大化。图必有意,意必吉祥。”8月21日,中国民协副主席苑利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2018携手铸梦”扶持项目中期成果验收暨专家辅导会的民间文艺组上说道。此次来自9个艺术领域的22位专家对25个项目进行了点评和辅导。成功入围扶持项目后,学员们开始了各自的创作,专家针对学员近阶段的创作表现出的问题和思路中的困惑作出了指导,其中民间手工艺人怀着创新初衷,却在实施过程中屡屡遭遇难题,这也引起了记者注意。

  苏州核雕艺术家陆小琴包括“献爱心”“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几个主题的核雕作品接受了中期验收。陆小琴表示,手工艺人表现现代题材的难点在于,虽然她时常关注好人好事的评选,但是却找不到一个有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又被广泛认可的具体形象。在这种考虑下,陆小琴只好把之前设计的许多种主题的作品都放弃了,最终见义勇为主题的核雕定格在一幕落水救人的画面,但人物形象还是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

  参加此次辅导的苏绣大师姚建萍认为,虽然用核雕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有难度,但这种现代题材仍然要继续探索,要鼓励艺术家创新的思想,她说:“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经典形象是已经被人们完全接受的,也有价值观的认同。陆小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她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因为现实中的形象还没被提炼出来或者树立起来。雷锋的形象大家一看就知道,但是虚化的见义勇为形象呢?观众要通过介绍才知道里面的故事经过,这样就没有那么直接、直白,作品的内涵就不足。如果现在有一个形象已经能够代表见义勇为的涵义了,怎么会不用它呢?”

  姚建萍表示核雕和苏绣曾经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即研究如何利用材质和手法,最有力地去发挥自己门类的特点、特色和特长,用核雕这种小的载体表现大的主题,可能会受到局限,会花很多功夫出不来效果,所以从技法层面去思考需要更加精准。姚建萍以苏绣为例说:“苏绣讲究精、细、雅、洁,以前是在小的范围里唯美地表现内容,让一件小小的作品很耐看。现在的苏绣和雕塑、绘画艺术一样可大可小,因为时代、空间、环境在变化,苏绣要跟着变化,但还是要呈现出材料的美和它的丰富性,主题思想和创作手法就不能单一,如果单一就支撑不了放大后的规格尺寸,所以这些年我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姚建萍认为苏绣是被“倒逼”,社会要求苏绣要“见大场面”,对于手法和主题都有新的要求,为了能够让苏绣在新的时代机遇下走向更大的舞台,姚建萍接受了许多挑战,从而使得苏绣作品能够在更大的文化空间里进行展示。对此陆小琴也承认,由于橄榄核中空,靠边缘的部分来表现现代主题,构图上需要构思,而且要进行技艺上的探索。

  现今随处可见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墙画,运用了丰子恺的漫画和民俗趣味的绘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证明传统的绘画是一种好的载体,苑利对未来的民间工艺创作也提出了创作方向。他不赞成传统手工艺直接表达现代主题,而应表达吉祥的寓意,他认为历史人物能走入中国的意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创新的关键是从传统图案中汲取营养,例如可以找到比较漂亮的牛郎织女图案,用它们表现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讲和谐,用刘海戏金蟾表现发家致富,总之是吉祥寓意。核雕完全抛去传统,用现代的服饰、人物体现味道、意境比较难。可以去尝试用现代题材表现中国的审美观,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很大的贡献。”苑利说道。

  响应创新的号召、塑造具体的形象表现时代的精神体现了艺术家的责任,对于继续这种挑战和探索,陆小琴说出了她的心声:“传统手工艺不能一直做老的东西,我想把我们这个时期的文化和形象在核雕上体现出来,让以后的人看到也能成为经典。老的图案固然也要传承,我可以用传统的作品来‘养’这些新作品。”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