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诗歌的熏陶

时间:2018年07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马李文博
0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诗歌的熏陶 
——郑欣淼谈中华诗词的魅力及复兴发展 
  据了解,当前我国诗词作者和爱好者有300万人,在全国创建了300多个诗词之乡,光是中华诗词学会就有会员3.2万人,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就作品发表平台而言,我国目前约有诗词社团800家、诗词刊物800家,网络诗词论坛远超800家。创作数量达每天5万首,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尤为令人欣喜的是,诗人群体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灿烂夺目的明珠。中华诗词为什么传统悠久?为什么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熠熠生辉?7月11日,由中国版权协会主办的远集坊第十三期在京举行,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以“中华诗词的魅力及其在今天的复兴发展”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郑欣淼首先概述了中国诗歌的悠久传统与中华诗词的魅力。他说,中华诗词指的是广义上的、大概念的诗词;有人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文明起源的类型方面去研究,认为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宇宙观,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了中国人的诗性思维。诗性思维是指人类儿童时期的特殊的思考方式,既不是逻辑思维也不是一般的形象思维,它是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让主观情感过渡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心、物和融的主体境界。这使得诗词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感悟和情感抒发,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郑欣淼认为,从汉语言文字的特征着眼,大小一致的方块字决定了汉语诗歌在视觉上的“整齐美”,汉语单音节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听觉上的“整齐美”,汉语音具有的四声现象构成了最基本的音调声律,汉字没有以辅音收尾的现象则决定了汉语适合作诗。这些都充分反映在诗词创作上,具有了严格的体例和规范。押韵和对仗是中华诗词的重要特点,它们能够体现诗词语言音韵回环、铿锵悦耳的感染力和体例严谨、对仗工稳的创造力。
  中华诗词的无比魅力,充分反映在音韵、对仗、平仄等方面。在演讲中,郑欣淼分享了国务院原副总理马凯所作的《美哉,中华诗词》一文,该文对以格律诗为代表的中华诗词的“美”作了极为深刻、全面、准确的论述,认为中华诗词是具有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的五美诗体,只要汉字不灭,格律诗这一大美诗体就不会亡。
  中国诗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诸多的诗体,但新的诗体产生后,以往的诗体却并没有消失,继续存留下来。这就不断丰富了诗歌的形式,为诗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各种诗体同时存在于某个时代,是中国诗歌独特的运行方式。比如中国诗歌艺术成就的三座高峰——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及代表性人物和作品,经过朝代更替,这些重要遗产仍然鲜活地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中传承。郑欣淼认为,这些丰厚的诗歌遗产,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之处。正因为如此,中华诗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郑欣淼总结说,从“五四”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旧体诗词,虽遭受厄运,但不同于任何一种古典文学样式的是,它仍然在坚守中有所发展,在承担现代使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它又伴随着短信、微信、微博、QQ等现代传播方式,有了更多的知音和用武之地。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也充分表明中华诗词所具有的穿越千年、凤凰涅槃的生命力。
  中华诗词在民族复兴、繁荣大任中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郑欣淼简要介绍了中华诗词学会及全国诗词组织简况、诗词创作情况、诗词普及教育情况、诗词理论研究和内外交流情况。他特别强调:“诗词普及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要创作写诗,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诗歌的熏陶,凡有华人处,都有中华诗词。”
  从隋唐开始,诗歌考试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考生要用统一的标准来作诗从而被选取,所以方便和规范作诗的韵书出现了,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都有重新制定或修订韵书。当前许多人写诗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新编》是1942年南京国民政府翻印清代官方韵书《佩文诗韵》,将平水韵划分为106韵。2015年,教育部委托中华诗词学会制定《中华通韵》方案。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介绍了《中华通韵》课题研制的具体情况和研究成果。他说,《中华通韵》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法律依据,遵循《汉语拼音方案》和《新华字典》注音,形成的《中华通韵》(十六韵)研究成果继承了传统的诗韵划分体系,又有所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时代性。中华诗词学会将继续推进“中华通韵”修改完善和研制发布工作,并以诗词创作征集活动和实验教学为辅助,推动“中华通韵”国家标准的早日出台。
  活动由线装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王利明主持。如何普及诗词、让诗词事业服务民族复兴,如何提高诗歌创作质量等问题成为与会专家共同关注的话题。王智钧、黄君等指出,诗词教育和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要正视时代挑战,研究和解决诗词繁荣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读者圈子小”“传播边缘化”等。大家一致认为,要大力推大作、推名作、推时代精品,复兴和发展要从大众化做起。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