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探班《警官王快乐》剧组——小成本,大情怀,凝聚快乐正能量

时间:2018年06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涛
0

    《警官王快乐》是作家李迪的一部小小说集,以喜剧笔法塑造了一位乐于助人的社区民警。近日,这部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由王贺任编剧,国一传媒、标旗文化、霍尔果斯星咖影业联合发行,电视剧刚刚结束拍摄,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海一天担纲男一号,他擅长演反面角色,这次出演为百姓排忧解难的王快乐,角色反差巨大,颇有看点。拍摄期间,导演苏舟的另一部作品《楼外楼》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让人们对电视剧《警官王快乐》更添期待。

  “这部戏前期遇到的困难很大。”出品人张晶没有讳言背后的困难。“拍一部源自生活的正能量剧,不仅能把自己的小情怀投向社会,还能与国家政策吻合,真是越做越有信心。”张晶很庆幸,比大夏天吃个冰西瓜还爽快。

  不久前,记者实地探班《警官王快乐》剧组,正赶上拍摄某小区的一场戏,现场热闹喜庆,群众演员熙熙攘攘,摄像吊臂高悬空中摆来摆去。导演苏舟在路边搭设的凉棚里,紧盯眼前的两台监视器,不时给出调度指令;海一天一个上午忙忙碌碌,见缝插针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电视剧《警官王快乐》剧照

电视剧《警官王快乐》剧照

  “坏人”出演“好人”,挑战片儿警王快乐

  海一天惯演“坏人”。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奸诈、狠辣、两面三刀的角色不在少数。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情满四合院》里,他将两个反派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警官王快乐》总制片人季伟笑言,海一天的理想就是成为中国“反派一号”。演了很多反派后,海一天出演好人王快乐,演出风格上来了个大转折。

  “太累了。角色戏太多,全下来700多场戏,是个挑战。”谈起王快乐,海一天并不总是快乐。《警官王快乐》是李迪七下无锡的创作成果,他将167个基层民警的故事集中到王快乐一人身上。100篇小故事,王快乐是核心,化解群众矛盾,哪件事儿都离不开他。戏份多,这是考验海一天的第一关。此外,海一天说,台词也是一关。有些地方涉及《宪法》,别的词儿或许可以改,但说到《宪法》,一个字都不能改。他平时根本没接触过法律条文,背起来有难度,而且必须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王快乐让海一天“压力山大”。他拿到剧本时就意识到了困难,但他接下了这个挑战:“人有一种惯性,会偷懒,遇到难的,一琢磨,就想绕过去。这也是我的性格。但冷静下来,感觉还是要面对挑战。担子非常重。演一个基层普通干警,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但绝不能演成‘高大上’,从这个角度看,有意思。”

  出演片儿警,海一天深感他们工作不易,“每天接触的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案,但张家长李家短,都得去调解。节假日不能闲,24小时开机,接到电话立马得走。朴实无华的民警,是实实在在的人。”

电视剧《警官王快乐》剧照

电视剧《警官王快乐》剧照

  江南警察故事走进北京胡同,要拍出胡同的质感

  在片场匆忙吃过午餐,放下盒饭,导演苏舟和记者聊了起来。“现在《警官王快乐》这类作品太少了。”看过《警官王快乐》剧本,真实的故事吸引了苏舟,“每个小事儿都有冲突,构成小矛盾,像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就是一条好看的项链。王快乐常年坚持做好事,现在社会上就需要这样的人。小说写得很真实,我自己也相信人物的真实性。从事这个职业,已经养成了职业习惯,就像医生出诊,观众不会觉得假。”

  从小说到电视剧,《警官王快乐》发生了有趣的转变,江南警察故事被搬进了北京胡同。其实从根上说,作家李迪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笔下,北京味道时不时有所体现。演员海一天更是以演胡同戏闻名。配合这种转变,苏舟也下足了功夫。他自有一番“胡同经”,“不同的戏要拍出不同的质感。胡同的质感表现在多个方面:演员得是胡同人物,不能特别‘高大上’。服装、造型设计,要有草根的感觉。胡同大妈是穿睡衣去买菜的。现在演员形象都好看,但穿戴得整齐现代,就不符合胡同人物的特性。类似的细节要极度生活化。胡同戏不是在咖啡馆里聊天,而是厨房里择菜、炒菜,边做边聊,要忙碌起来,让镜头产生运动感,演员在动态中絮絮叨叨地把故事讲完。当然也需要当代元素,让人一看不是过去而是现在的北京。”

导演苏舟在电视剧《警官王快乐》拍摄现场

画家刘学伦根据电视剧《警官王快乐》创作的漫画

  每个个体都是重要元素,要激发出最好状态

  小成本不意味着小制作,小成本不意味着低质量,小成本不意味着低俗迎合。小成本电视剧如何拍好?背后考验的是剧组的能力。比如统筹。《警官王快乐》部分拍摄分AB组,但男一号戏份多,两个剧组一个通州、一个怀柔,海一天两边跑。所以统筹不好做。剧中还有不少老人戏,老演员李明珠75岁、马精武81岁,剧组怎么赶进度,都得考虑他们的身体状况。季伟说,马老爷子在剧中演画家,三天的戏,第一天很顺,可第二天就是找不到感觉,越急越找不到,甩了两场戏。第三天早上,苏舟导演到了,耐心跟老爷子沟通,感觉全找到了,不仅当天的戏演完了,还把甩的两场戏补回来了。“关键人物关键时刻起了关键的作用,拍起戏来,大家都感觉很舒服。”

  “舒服”,这是记者在探班《警官王快乐》剧组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小成本制作,难免受掣肘。季伟说,“家里就这点儿钱,只够吃红烧肉,吃不了海鲜鲍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剧组工作人员感到舒服?苏舟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舟说,在一些剧组里,导演与制片闹翻、导演和演员掐起来,这样的事不在少数。其中的原因,第一,是导演自身素质问题。导演自己不做功课、没想明白,耗费演员精力,都拍12条了,还要再来,演员就会反问,为什么?导演自己糊涂,演员当然不服气。第二,艺术创作要有一定的自由。原作者李迪给编剧相当的自由度,编剧才可能写好;演员到现场,台词说不出口,觉得别扭,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台词,这也是在二度创作。“在不损伤故事的前提下,如果改了更舒服、听起来有道理,就按这个来。”苏舟说。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