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刘华:让铜艺回到生活

时间:2018年05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刘华对铜具精雕细琢

  如果被问到,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哪些铜制品?很多人都难免蒙圈,因为人们更常接触的材质是陶瓷、玻璃、不锈钢、木头等。其实,铜制品曾是重要的生活用品,近两年,一些设计特别的铜艺也在电商平台成为引人关注的爆品。“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铜的艺术也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国人有使用铜制家居用品的历史传统,我们希望让铜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中。”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刘华说。

  铜艺的基本技法有锤、錾刻、嵌、磋磨等,非千锤百炼极难领会熟悉。从古时的青铜礼乐,到如今的铜制用品,正是在艺人的锤炼之下,铜被赋予新的生命,以其独有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位于杭州城北半山的刘华铜艺工作室,目之所及,有佛教造像,有茶器,屏风,铜瓶,香炉,花鸟摆件,俨然一座小型博物馆。据刘华介绍,这些作品不铸模,也不着色,全是由一块铜板一体成型,手工锻打而出后通过高温变色。造型浑然天成、贴近自然,禅意盎然,兼具实用价值。

  刘华祖上从事木匠工作,雕刻技艺代代相传,耳濡目染,让他掌握了基本的手上技术。刘华坦言,一开始他并没有想过要把家传木工雕刻传承下来。从学校毕业后,感受到生活的重担,母亲告诉他:“你小时候天真活泼且动手能力强,不如跟着爷爷和爸爸去学习木雕,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就这样,刘华开始专心学习雕刻工艺,没想到这一发就不可收拾,他先后跟着爷爷和父亲当了几年学徒,学到许多外人所不知的雕刻工艺经验,为之后的铜雕木刻工艺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工作台上方,至今还整齐摆放着几排木匠工具,有角尺、刨子、凿子、木刻刀等,他说有时候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这里,做几件小木雕,仿佛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初心。对于刘华来说,这个初心就是父亲的言传身教的匠心:诚实做人、言而有信的品格,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态度。

  刘华熟稔建筑营造,以铜做屏风,古意盎然;他好茶,做出来的茶器禅趣盎然;他喜爱佛教艺术,所做佛教造像肃穆而灵动。对自己,他视做物如做人,出自他之手的《两仪古茶台》《精雕铜太极》获得北京茶艺设计大奖,《吉象宝鼎》进入杭州民间工艺大师获奖作品系列,这些作品莫不是心血的打造。对于员工,他的要求是,不求数量,只求品质,“比如壶,一天可以打一把,不要一天打四把五把,只求数量没有用,还不如慢一点,做细致一点。”

  铜艺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在古代,铜器大致可分为工具、兵器、饮食器和礼乐器等,典型代表是人们所熟知的青铜重器以及铜镜。商周至战国时期,铜器多以礼器出现,到西汉末期,铜器作为一种实用工艺品开始大规模走入寻常百姓家。釜、勺、酒樽、耳杯、洗、灯、炭炉、熨斗、唾壶、铸造货币、铜镜以及宗教造像,都曾是铜艺的用武之地。

  铜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比如,宋代各个制造行业得到相当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瓷器业的兴旺发达,对铜器制造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以致其在日常生活中呈现衰落之势。时至今日,铜艺又该如何生存?在刘华看来,今天的铜艺应用场景有很多,涵盖建筑、装饰陈设、仿古艺术、文化创意四大领域。

  近年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突破常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提出,让许多老手艺获得了新生命,这其中也包括铜艺。目前,已有很多职业艺人和品牌商开始重视铜艺的生活化应用与开发,将现代科技、审美时尚与工艺传统融于一体,实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设计,这一变化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也符合信息时代都市生活的消费需求。

  “这种变化有四个特点:设计的个性化、铜艺术品的功能化、材料的多元化和价格的平民化。正是这一变化,使铜这一承载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内涵的独特金属得以在生活中再现光辉。”刘华说。

  从民间铜质用品、雄伟的铜质建筑,再到寓意美好的铜饰摆件,铜艺总是与我们的生活为伴。把铜应用到平常百姓生活中,做生活中的实用艺术品,是刘华从艺的基本理念。“要让铜艺走入当代百姓家,尤其要避免款式老套、价格昂贵、华而不实三点。”刘华表示,将“铜”与“木”两种材质结合起来,是解决上面三大障碍的有效路径。铜木结合虽然会在工序流程上复杂很多,但同时也让工艺生发了更多的可能性,既保留了铜艺扎实牢固、不易损坏的优长,同时又更加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富于亲和力。此外,传统工艺要走入百姓生活,设计是一条沟通的桥梁。“比如,铜茶具、铜酒具、铜文具、铜桌椅、铜家饰,如果不能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表达出古朴和时尚的韵味,再好的做工也没用。”刘华说。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刘华的工作室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铜的历史在延续,新时代的节奏在敲响。刘华是“70后”,既秉承了老一辈手艺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又关注当下流行的时尚和生活,是生活艺术的追求者。一只茶盏,一件铜制花鸟,或者一张铜凳……古朴的铜色里,既留下了手艺人的匠心,又留下了使用者的故事,与人为伴,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