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对接优质文艺资源 推进网络融合传播

时间:2018年05月21日 来源:新华社 作者:图片摄影 王渝 李哲
0

对接优质文艺资源 推进网络融合传播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中国民协举办网络文艺传播沙龙牵线民间文艺互联网文创及传播 

  近日,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在京举办网络文艺传播沙龙研讨活动,邀请部分民间文艺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和知名网络平台运营代表,进行跨界对话。部分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代表,与阿里巴巴、喜马拉雅等知名网络平台文创项目负责人深度交流,以中国文艺网为共享平台,探索开展文创及传播项目的长期合作。

  发言内容通过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为文艺家提供更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 谢 力(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

  按照《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精神和全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工作会议精神,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正在努力推进“网上文联”建设,同时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推动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融合创新。当下,网络已从初起时的一种媒介工具变身成为渗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础设施,从政府职能部门到任何一个组织机构,乃至我们每一个个体,几乎每时每刻都是“与网共存”。互联网时代,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优秀的传统文艺资源应该并且完全能够成为网络文艺可持续发掘的重要内容、可长期依托的丰厚储备,必将为培育和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为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做出贡献。

  目前,“互联网+文艺”正日益成为中国文联深化改革、延伸服务手臂、丰富服务手段的重要抓手。此次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网络文艺传播沙龙,就是针对民间文艺领域,聚合力量搭建一个产、学、研、用的“互联网+”对话平台,对新的服务手段、新的文艺生态、新的融合方式开展探讨。嘉宾既有中国民间文艺最高专业奖项——“山花奖”的获得者,也有像阿里巴巴、喜马拉雅等知名的有实力和业绩的网络平台机构代表。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跨界尝试,能够把艺术家的才情才能,文联、协会的优质资源,网络平台的渠道、模式连接打通,融合探索出一条共赢互利、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在新时代为广大文艺家提供更丰富的“互联网+”的服务。

范大宇: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学会借助网络的力量

  故事是文学的母体,电影、电视剧作品说到底都是故事,但是要讲好故事、说好故事,并不容易。时代在发展,传播方式也在迅速变化。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接受新媒体、学会借助网络的力量,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大家知道,现在纸媒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据我个人了解,主要刊载故事的报纸期刊,以前是150多家,现在只有20多家了。上海的《故事会》,最辉煌时候一个月发行740多万册,现在发行量好像不到100万册了。讲故事的人不接受新媒体,就会跟不上时代。

  但任何时代,内容又是最重要的。一流的刊物要有一流的作品,一流的作品要靠一流的作者。而好的作者要安心创作,需要一个好的回报机制,培养一流的作者要靠一流的稿酬,既能推动创作,又能健康发展。现在有一个现象,年轻的故事作者不少只盯着钱,为了发表取酬,甚至靠抄袭、“改编”,只求“发表”不求质量,长期下去中国故事难免会进入危险时期。我们现在有中国一流的故事作者资源,又有最好的网络平台,能把这些资源挖掘出来,融合好,肯定会产生很好的作用,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作者为故事名家、第9届“山花奖”得主)

周晓晗:从“线下的民间”转到“线上的民间”

  我们非常珍惜也很感谢这次可以来到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与民间文艺的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作为网络平台,非常渴求好的内容产品。在内容生产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变成畅销产品,可以在商业行为中脱颖而出,具有强大的生产力。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对于内容有很多要求,其中有三块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故事化和重要数据。在我们平台,中国传统文化的用户已经超过3亿,“80后”、“90后”的人员使用率达到60%以上,而且他们从众多国际化的元素中恰恰选择了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个文化象征。所以我相信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传统文艺有很大的空间,这次网络平台和民间文艺一次跨界对话,我觉得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延伸,就是网络其实是“线上的民间”,我们今天说的这么多优质的内容资源,这么多民间文艺名家,能不能从“线下的民间”转到“线上的民间”,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发挥助力。现在,传统文化在平台上受到欢迎,如果我们继续加大力度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优质内容完成互联网语境的转化,生成好的网络文艺的内容,我相信年轻用户群体一定会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民间文艺,我们不但愿意投入,而且我们真的有心,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做好这件有意义的事。

  (作者为喜马拉雅FM副总裁)

张锠:“泥人张”从“昨日造人只一家”到“而今桃李满天下”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乃至智能化的新时代,作为民间艺术本身来说,一定要融入时代、要继承式传承和创新传播方式。“泥人张”在变化。作为“泥人张”的后代,承继人应该汲取、继承,同时,我们今天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作为当代艺术的本身应该怎么发展?一定要跟随时代、反映生活、表现生活。

  当代“泥人张”是在继承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追求:一是题材的广泛性,不单纯是表现传统题材,同时更多的融入生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二是材料的多样性,当代“泥人张”利用“泥人张”艺术技法和陶瓷工艺、石雕工艺、金属工艺各种材料相结合;三是风格的变化,当代“泥人张”追求装饰性和现代感;四是空间的拓展性,不单是小型彩塑,更大城市公共空间也可以介入;五是传承的活态性,在院校里进行科学系统的传承。这个发展正像郭沫若先生当年在看完首届“泥人张”展览会所总结的那样:“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作者为中国民协顾问、“泥人张”第四代传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秋珺:让“中国匠人”与消费者线上线下全面触达

  阿里巴巴天猫希望在未来能够扮演让艺术走进消费者、走入日常生活的中间力量的角色。天猫成立了一个项目叫“中国匠人计划”。这个项目希望深度挖掘有潜力的中国特色文创产品,用工匠精神和情怀去触达网络消费者,让一批需要传承中国手工艺技术的匠人能够有更好的商业发挥。在我们负责的行业当中,我们借助天猫、淘宝这样的资源,定期做传播和推广。目前通过这一项目,我们已经挖掘280多个中国特色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上产业带动的商家,取得了明确的经济收益。

  我们项目前期有三个内容,第一个是中国老手工艺,第二个是特色工艺产业带,第三个是非物质文化的传人及技法。今天我代表天猫行业线在这里做出郑重承诺:我们可以为“山花奖”得主以及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获得国家级认证的大师入驻天猫开通绿色通道,后续还会提供相应的具体项目的启动方案,使文创产品覆盖到各行各业,赋予艺术品以商业方面的生命力。我们希望通过合作,不仅让艺术家把手艺传承下去,更能让大家知道文创产品制作的全过程,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科技完全复原和展现出来,使文创产品跟消费者有一个线上线下全面的触达。感谢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给我们创造这个和艺术家沟通交流的机会,我们需要更多艺术家跟我们一起来参与这个过程。

  (作者为阿里巴巴天猫“中国匠人计划”文创项目负责人)

哈亦琦:充分运用互联网把民间艺术符号留下来

  我从2010年就开始接触民间艺术符号的网络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优美的符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图案符号切割手法相结合,在页面上呈现出惊人的吸引力。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把中国民间艺术包罗万象的这些丰富的图案展示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这就要依靠互联网。

  中国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最大的优势是原创性,也叫原生态。在半坡彩陶那个时候,还没有任何艺术界定,完全靠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用绘画的语言表达出来,记录下来,并开始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坚持数千年没有间断,主要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把民间艺术符号一个一个记录下来,不断传承、创新。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这个条件,更好地记录下民间艺术符号并传播开,让后人能够继续利用这些民间艺术符号,去联想、去创造更多更丰富的艺术产品和形式。

  (作者为北京民协副主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第11届“山花奖”得主)

白旭旻:民间文学是一个超大能量的IP

  中国民间文艺界有全中国最好的文化资源,阿里巴巴、喜马拉雅这些平台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为我们搭建桥梁,希望通过我们对资源有效整合,能经由互联网的管道和平台传播出去,真正让民间文艺受益,推出世界级的民间文艺的产品。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僵硬的、已经失去活力的民间文艺形式在当代怎么样能够活化出来,并受到当代人的欢迎和喜爱?在我看来,民间文艺包括民间文学,应该是网络上一个超大能量的IP,能够开发出非常多的适合于现代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

  仅就民间文学而言,中国民间文学的内容总量巨大,形式数量丰富,质量之高、品类之全,在任何一个标准下比较都不输于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民族。民间文学乃至民间文艺的偶发性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况,从个体上来看,确实存在人亡艺绝的情况,但从整体上来看,就整个中国民间文艺界而言,民间文艺诸形态包括民间文学在个体不断产生、壮大、发展、消失的过程中,中国民间文艺创造性导致的民间文艺产品生产的总量永远大于消失的总量,这个也是民间文艺能够得以在现代社会生存并走向未来的基本原因。那么今天的创造性,就需要通过融合互联网体现出来。

  (作者为《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

修客:文艺要和终端消费者发生深度交互

  以前大家说实体商业和互联网结合产生新零售,其实现在我们可以说艺术和互联网商业相结合一定会产生文化品牌。这两年,阿里天猫就孵化出了我们称为“非遗”“老字号”“中国匠人”等在内的一系列品牌。

  我们的文化自信靠什么?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靠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我们把中国文化品牌、文化符号,所有文化元素以品牌角色向全球传播,其实也是中国的大国自信的一个非常好的代言。用工艺的品质做互联网商业,用互联网商业的手法做工艺。我们能不能把最好的东西保留下来、传播开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是决定传统文化能不能留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人代表未来。文化和艺术一定要和我们的网络终端的这些年轻消费者发生深度的交互,把我们的故事变成这些年轻的网络终端消费者喜欢的故事,我们的民间文艺才不会断流。在文化出海、全球融合等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和天猫的结合,一定可以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为阿里巴巴天猫海外事业部高级专家)

汪帆: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飞起来!

 

 

  互联网视频和可视化是互联网平台非常重要的分享和传播方式。在网络上怎么用影视手段把非遗内容传播出去?我认为,首先是挖掘,其次是继承,再次是创新创造发展。我一直在拍“非遗”的纪录片,曾经在武强县年画博物馆把木板年画记录下来,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数据。这部纪录片拿到中央电视台很快就播出了,给了我很大信心,后来我的团队拍的关于“非遗”的纪录片又拿过中国电视金鹰奖。我提出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飞起来!“动起来”就是动画化,“活起来”就是让非遗衍生的产品市场活起来,“飞起来”就是传播的观念要“飞”起来,要解放思想。刚开始做这类题材的纪录片并不赚钱,但现在可以了,做成纪录电影或者动画片,通过互联网播出开始变现。在和互联网融合方面,视频内容的方式是有极大空间的。

  (作者为亚神影视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林泓魁:数字技术应用“非遗”教学效果好

  我已经感受到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脸谱传播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非遗”进校园,以前我们去讲解脸谱艺术,拿画好的造型来给学生讲,有些学生就没有那么大耐心,也无法理解透彻。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做出课件、大纲还有教学计划,可以一步一步展现出绘制过程,在教学当中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彩绘脸谱第五代传人)

苏大宝:沙画的良性发展需要借助互联网传播

  沙画和互联网一样,还是一种新事物。大家对互联网可以有很多理解和阐释,对沙画也可以。我个人认为以沙作画并通过投影方式来展现创意抒发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是一种连贯变化、重在过程的新型艺术创作表现形式。这种艺术有很多优势,融时空流动性、综合性、随意性、融合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现在这种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大,愿意欣赏和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将来要走向良性发展,也越来越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各种传播方式。

  (作者为知名沙画艺术家)

郝秦玉:深耕网络平台宣扬工匠精神

  我们的网络平台主要以传统工艺的振兴为主攻业务方向,作为一个服务平台去服务于“非遗”、传统工艺以及现代设计和民俗艺术,宣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我们的“非遗”传播服务主要是在网络宣传上下功夫,尝试以网站为载体,在一个专业的垂直领域内深耕,此外还整合当下社会化的新媒体做内容传播。去年我们尝试了“非遗+直播”的活动,筛选了一些和生活契合度非常高,大家喜闻乐见的“非遗”的内容,尝试比较成功,也是希望探索让传统的“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途径。

  (作者为中国手艺网内容中心主任)

严华培:短视频是互联网思维下的重要呈现方式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要和现代的技术、观念结合,才能符合新生代人群的感受,保持传承和创造性。网络短视频是互联网思维下视频创作模式的重要呈现方式。现在的网络短视频,通过小技巧配合音乐、文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表现的内容立体化展示出来。我认为,社交媒体时代,每一个艺术家都可以通过短视频来打造个人的IP,在视频中直接呈现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创作过程。

  (作者为逗拍CEO)

民间文艺与网络的融合带有方法论意义

□ 刘德伟(中国文联民间文艺中心副主任)

  探讨民间文艺和网络大数据、信息化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民间文艺是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母体。传统的民间文化传承是家族式、师徒式和口传心授,是一种纵向传承非常顽强、横向传播比较薄弱的方式。所以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是需要用现代的方式来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这个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推进,一直是和网络、信息化、大数据紧密联系的。网络和民间文艺的关系非常奇妙,与基于高新技术基础如摄影、电视、电影这些综合艺术和网络的关系,还有很大的不同,是全新的。

  中国民协推动的抢救工程中,几个重大项目实施都没有离开高新技术的应用。比如木版年画数据库、口头文学数据库、传统村落田野调查数据库,还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整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都是和互联网、大数据紧密结合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资源还有很多,我们有专业委员会60个,“民间文艺之乡”300多个,各类专家库300多个,要共享和推动这么丰富庞大的资源的发展,必须和网络、数据、信息化紧密结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把网络当成工具或者网络只是宣传推介的方式,而应是带有方法论意义的。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