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用文艺服务提振人民群众的精气神

时间:2018年05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波
0

访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燕青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褚家山村重新维修了4处塌方严重的路段,村民出行的安全隐患解除了,维修的资金来源是2017年甘肃省文联筹措帮扶资金的6万元。日前,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燕青带队赴甘肃省文联在陇南市武都区的3个精准扶贫帮扶村(洛塘镇褚家山村、沟底下村和琵琶镇张坝村)调研精准扶贫帮扶工作时,欣喜地看到甘肃省文联的帮扶项目或者已经完满收官,或者在有序进行着。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吹响冲锋号,甘肃省委、省政府近日联合发布《甘肃省2017年度脱贫攻坚突出问题整改方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甘肃省文联如何以文艺助力精准扶贫,如何吸纳各方人才以增强甘肃文艺的原创力和影响力,成为工作中的主要挑战。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燕青。

  文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大有可为

  记者:您刚去陇南市武都区的3个精准扶贫帮扶村调研。此行您有怎样的感受?

  李燕青:中国文联20年来始终如一地帮助武都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让我们信心倍增。通过本次及以往多次走访调研,我感觉到,各级部门和干部群众普遍肩头有了担子,深感责任重大,同时充满了信心。拿甘肃省文联派驻的挂职干部来讲,工作积极主动,扎实有效,这种上下齐心的氛围以前是少有的。

  精准扶贫重点任务是抓项目,促发展,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始终紧盯贫困户增收这一根本问题。按照甘肃省委的统一安排部署,甘肃省文联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为洛塘镇沟底下村等3个帮扶村修建文化广场、便民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在项目上想办法、出实招,扶持富民产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组织全体干部到联系点开展工作,入户对接,慰问鼓励,对症下药,在实践中教育、锻炼干部。

  记者:甘肃省文联所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尤其是文艺扶贫工作成绩斐然。您认为甘肃文联的这些经验可以总结为“甘肃模式”吗?

  李燕青:我们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思路始终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自身特点、发挥文艺优势,积极动员和团结社会力量,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锻炼干部和造福群众结合起来,把文艺创作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把扶贫和扶志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文艺助推精准扶贫的新途径。

  近年来,聚焦甘肃扶贫行动的巨大成果和陇原大地发生的喜人变化,我们组织各行业各门类艺术家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准扶贫主题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鼓舞了干部士气、展示了甘肃形象,将扶贫攻坚的甘肃模式逐步推向全国。国务院扶贫办对甘肃省文艺助推精准扶贫的做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在《中国扶贫》杂志刊发了调研文章《文艺扶贫探新路》。

  记者:在甘肃省文联的实践中,您觉得哪些文艺扶贫形式最接地气呢?

  李燕青:在实践中,我们的思路在调整,老百姓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一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轻骑兵”的号召,结合“三下乡”等活动,组织著名艺术家为村民送上歌舞、曲艺、杂技等惠民演出。二是组织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为贫困农户书写赠送书画中堂,拍摄全家福,装帧后送到农户家中,实现了贫困户书画中堂、摄影全家福全覆盖。三是组织电影工作者赴贫困村义务放映,院线大片走进了乡村农家。四是组织作家采写精准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人。这一系列接地气、有特色的文艺扶贫活动得到了贫困村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记者:在文联所开展的扶贫工作中,其实相当一部分工作内容超出了文艺的范畴,与扶贫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相关。这对于文联的“文艺属性”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在甘肃省文联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优化职能,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李燕青:甘肃省文联在帮扶工作中,手头确实没有项目和资金。我们一方面在全省工作的大局中发挥文联优势,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做好联系村的工作。一是发动艺术家捐赠作品拍卖“筹”,我们为艺术家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二是发动社会力量“捐”,仅龙腾照明集团就捐赠太阳能路灯480盏价值300余万元。三是在项目建设上“争”,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四是在甘肃省文联工作经费中“挤”。近年来,共计筹措4000余万资金用于联系村基础设施和扶贫项目建设,实现了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精神面貌、群众收入、干群关系六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甘肃省委批准的《甘肃省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包括6个方面的目标要求,30个具体的体制机制建设和100余项重点任务落实,其根本目的就是履行好“团结引领、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并将这些职能覆盖到全社会新文艺群体和从业人员,组织文艺工作者更深入全面地服务于人民对文艺的需求,使文艺创作和展演既要反映脱贫攻坚奔小康生活实践,又要将反映新时代新风尚的艺术作品送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中,通过文艺服务提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这对文联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在服务中央、省委工作大局中有所作为。

  事业才是激励人才的最根本因素

  记者:在联络服务各层次、各门类文艺人才方面,甘肃省文联过往工作的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补足?

  李燕青:一是发掘资源吸引人才。甘肃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艺人才在甘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宝库。二是搭建平台留住人才。在打造文化强省的过程中,甘肃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倾全力打造(敦煌)丝绸之路文博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同时,积极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文艺人才在甘肃事业大有可为。三是设置奖项激励人才。甘肃省委省政府层面设置了“敦煌文艺奖”、对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作者和作品省委省政府将给予一定奖励、13个文艺家协会分别设置了全省性艺术奖项、定期评选“德艺双馨艺术家”等,激励艺术家潜心创作。四是开展活动盘活人才。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让本土的各个层面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充分发挥作用。在社会面向文艺人才的职称评定方面,我们正在会同人社、编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办法,尚在探索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的发挥。

  记者: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现在各省市都在“抢人”。甘肃省文联对文艺人才有哪些激励措施呢?

  李燕青: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人才外流,有时候确实显得束手无策。但是十八大以来,“戏剧大省”“纪录片大省”“诗歌大省”“敦煌画派”“书法大省”的赞誉也得到了全国文艺界同行的认可,我们为艺术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事业,才是激励人才的最根本因素。常书鸿、樊锦诗、何鄂等一大批艺术家甘于寂寞和清贫,一生守候着敦煌和自己的事业,在别人以为落后荒凉的祖国大西北,他们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学界声名鹊起,为世界所瞩目。所以,物质激励固然重要,为艺术家搭建平台,让他们发挥作用尤为紧迫。

  今后的工作,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加大各文艺领域领军人物、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中青年文艺骨干和基层普通文艺工作者培养力度,创新完善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培养举荐机制,加大对优秀文艺人才扶持奖励力度,关心、关爱有困难的文艺工作者,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搭建平台、搞好服务上下功夫,促使艺术家出精品。

  记者:大力加强对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引导,是全国文联系统深化改革的一大重点。本地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情况如何?甘肃省文联会采取怎样的举措对接好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需求?

  李燕青:近年来甘肃省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日益壮大,成为甘肃省文艺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他们数量庞大,能全面参与创作和生产,年纪轻,学历高,创作力旺盛,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市场导向明确,经营意识灵活。比如,甘肃省的网络作家比较活跃,有一部分已经在全国有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甘肃省级文艺家协会深化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关于对接好新文艺群体,一是以协会为单位,排摸新文艺群体的现状,力求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在省级协会这一轮改革中调整好专委会设置,把新文艺群体纳入管理,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三是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创作引导。四是制定行业标准和从业规范,积极稳妥开展职称评定。五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对会员进行理论武装和专业培训,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疏堵结合,引领他们听党话、跟党走,为社会主义文艺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