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传承鲁艺精神 共筑时代高峰

时间:2018年04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传承鲁艺精神 共筑时代高峰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开展“2018铸梦计划·延安”活动侧记

  4月的延安,春和景明,万物复苏。10日上午,60名来自戏剧、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的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校友,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延河之滨,为心中的艺术圣殿——鲁迅艺术学院庆贺80华诞。

  

“永远的鲁艺——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0周年大会”活动现场 文浩 摄


  校友们在梁家河村参观学习


  赴安塞民俗博物馆参观学习民间文艺传承项目


  情景剧《奔向延安》


  “为你而来”演出现场


  舞台剧《人生》(片段)  

  一  致敬:危亡之际唤醒民族灵魂

  延安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发源地,鲁艺是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关怀下,鲁迅艺术学院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同年4月28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这里发表了《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沙克夫、周扬、茅盾、冼星海、周立波、艾青、贺敬之、马可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云集延安鲁艺,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黄河大合唱》、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小说《小二黑结婚》以及木刻版画等一大批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新中国文艺观念、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纪念:用艺术服务人民

  4月10日,“永远的鲁艺——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0周年大会”在鲁艺旧址隆重举行。参加本次“2018铸梦计划·延安”活动的全体校友亲历了这场中国文学艺术界的盛事。

  纪念活动现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致辞说:“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次‘铸梦计划·延安’活动,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中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学员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努力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生活气息,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艺术作品。”

  在音乐系、戏剧系、美术系、文学系的旧教室里,在一幅幅历史图片前,在鲁艺恢弘历史的艺术再现中,研修院校友们真切感受到鲁艺“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伟大精神。在与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座谈会上,校友代表畅谈在延安和鲁艺参观学习的感想,大家围绕弘扬鲁艺精神,结合自身创作实际谈体会、述心得,一致认为,要深刻挖掘鲁艺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学养、涵养、修养,创作出更多影响和感召人民群众思想、品格、道德的优秀文艺作品。

  1943年4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75年后的今天,在这座继承发扬老鲁艺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的学府中,校友们再一次坐在教室里,聆听《延安革命文艺传统与鲁艺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专题讲座,更加激发了他们践行鲁艺精神,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指导,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信念和决心。

  三 传承:“扎根”精神点亮文艺初心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4月12日,学员们在蒙蒙的春雨中,来到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在这片习近平总书记挥洒过七年青春汗水的土地上探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大学问”。学员们为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心系群众、扎根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人民情怀所感染。

  “为你而来”,校友们满怀着对黄土地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路遥故居,为延安人民、路遥家乡父老献上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奔向延安》、舞台剧《人生》(片段)、秦歌《中国梦》等。演出现场,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学步幼童,不大的场地里挤满了乡亲,墙头、屋顶上都坐满了观众,大家不断为校友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在动情处哽咽落泪,乡亲们的热情与质朴让学员们感受到了百姓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期盼与渴求,更加坚定了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信念。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由校友创作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延川县群众模范代表


  “纪念鲁艺成立暨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主题座谈会 文浩 摄

  公 告

  “2018铸梦计划·延安”活动日程安排

  文浩/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提供

  四  展望:挺立潮头铸新篇

  不论是初到延安,还是再访圣地,校友们都有了新的收获与感触:

  熊明国(中青二期校友,重庆优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走进鲁艺,受益匪浅,要向老一代文艺家学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的现实主义影视剧本。

  蒋演(中青一期校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编剧):鲁艺的核心精神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名青年编剧要想破茧成蝶,必须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

  朱俭(中青三期校友,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演员):作为沪剧演员,当肩负起为人民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为时代而艺术的责任,使鲁艺精神绽放于沪剧沃土中。

  杨雪莲(民族五期校友,海南省保亭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昏黄的土窑洞里创造出的不朽,贫瘠的黄土地上滋养出的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黄秀珍(中青十一期校友,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艺术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生命力,延安的革命文艺传统与鲁艺精神是引领我们前行的航标灯。

  黄翠芳(中青六期校友,广西艺术学校舞蹈教师、编导):必须把植根民族、融入时代的鲁艺精神融汇到自己的创作中,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心声,走向新的高峰。

  杨向宇(中青八期校友,四川省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活动意义非凡,寻到了根、溯到了源,我们将一往无前。

  张红梅(民族二期校友,甘肃文县文化馆副馆长):鲁艺精神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中的文化符号,革命圣地延安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沃土。

  陈璐璐(中青十一期校友,安徽省合肥市曲艺团创作室副主任):学习鲁艺精神,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以人民为创作主角,从人民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孙达(中青一期校友,河北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干部):鲁艺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坐标,她的作品曾滋养我,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

  关勇(策展二期校友,福建省厦门市文联艺术展览馆馆长助理):今后的文艺创作一定要扎根人民,勇于创新,努力服务人民,为百姓抒情,为“新时代”放歌。

  石正军(中青十期校友,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副主任):延安精神,国之根基。鲁艺之脉,文之魂魄。文艺研修,弘德修文。千里迢迢,寻根铸魂。凤凰山下,胜迹如初。杨家岭上,红曦初放。枣园春晓,宏图旭日。先辈故居,俭以养德。牢记文艺,党领为先。扎根人民,固基强魂。创精争优,担道负义。仗剑天涯,薪传翰墨。幸甚至哉,大道至简。

  陈晶(中青十期校友,中国煤矿文联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理想、坚持信仰,人民之路永放光芒。

  高金勇(中青九期校友,自由作家、编剧):鲁艺是文艺工作者心中的圣殿,80年鲁艺精神代代传承不息。

  魏小杰(中青十期校友,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站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再一次重温8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那两千多位文艺青年们的身影再一次活跃在眼前……

  李丁(新文艺群体一期校友,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活动坚定和丰富了我的创作观念,讴歌理想,着手细微,歌颂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董衡定(民族五期校友,云南省花灯剧院非遗中心主任):来到鲁艺,更贴近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更明白中国当代文艺的风云,更清楚文艺创作的根基,更知道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更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

  左霞(民族二期校友,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更加感受到了理想和信念的力量,也更加明确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任维(中青十二期校友,天津滨海国际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延安,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经典。

  刘帅(策展三期校友,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像牛一样耕耘,像黄土地一样奉献”是路遥的理想,也是新时代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追求。

  刘建鹿(中青八期校友,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坚持理想、不忘初心,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努力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

  赵媛(中青十二期校友,海南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追寻红色记忆,回望抗战烽火,更加懂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法宝。

  林玉梅(策展三期校友,福建省漳州市美术馆馆长):作为书法工作者,应具备时代责任、社会担当与民族情怀,不忘初心,多创书法精品。

  任静(新文艺群体一期校友,陕西东方任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这是一片有情怀的土地,这里的故事鼓舞着我们逐梦、铸梦!

  曹端阳(中青八期校友,江西九江书法院院长):舒同、蔡若虹等江西文艺先贤在战争年代有此担当,后辈当更加继起。

  乌兰(中青十一期校友,武警内蒙古总队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时刻不忘初心、扎根人民、服务时代。鲁艺是起点,别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邵小路(新文艺群体一期校友,杜尔冰工作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我们,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又赋予了新的使命。

  林向国(新文艺群体一期校友,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中心主任):扎根人民,辛勤创作,唯有伟大的作品才能回报人民,不负时代!

  冯岩(中青八期校友,自由职业):只有人民和生活才能赋予我们的作品以无限的生命力。

  杨云鹤(新文艺群体一期校友,湖北省国画院创研部主任):伟大的艺术来源于平凡的世界。新时代中国文艺再出发,鲁艺精神永放光芒!

  王智(中青五期校友,重庆嘉陵江影业有限公司制作总监):到梁家河村参观学习,真正理解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含义,深受鼓舞,砥砺前行。

  景卫东(策展二期校友,北京国艺光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鲁艺的艺术教育与文艺创作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晨(海外五期校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任科员):当地群众在观看演出过程中全神贯注的眼神是对所有演职人员最大的肯定。

  孙周(策展三期校友,浙江省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鲁艺精神薪火相传、延绵不断,我们有责任努力创作出好的作品,回报祖国和人民。

  吴庆东(中青十期校友,黑龙江省安达市文联):作为书法工作者,要做到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书中有文、借古开今、与时俱进,谱写更多更美的书法乐章。

  李加东周(民族五期校友,青海省藏剧团三级编剧):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跟随着前辈的脚步,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

  赵彦国(中青十期校友,江苏省文联书画院副院长):奔向延安,是时代的召唤,是当代青年文艺工作者内心的呼喊,更是一代代淳朴敦厚的延安人不畏艰难的革命斗志铸就的精神图腾。

  冯印强(中青十期校友,内蒙古工业大学乌海学院教师):拓展了艺术视野,坚定了自己的文化信仰和扎根人民群众的创作理念。

  王欢(新文艺群体一期校友,上海梓海影视文化工作室总编剧):当我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厚重的沉淀让这片土地充满了信仰的力量。

  唐明(中青十期校友,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摄影专业干部):延安是革命的圣地,也是文艺的圣地。

  柳青凯(策展一期校友,凤凰美术馆馆长):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来到延安,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浪漫主义革命理想。

  韩晓勇(中青七期校友,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捧一把黄土高扬,喊一声黄河号子,振一回臂膀,我的根、我的魂都在脚下潮涨。

  鲍古风(新文艺群体一期校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走进梁家河村,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

  王鑫(民族四期校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广播电视台专题文艺部副主任):文艺要一手向内,一手向外。向内,就是挖掘内心,做好创作;向外,就是家国天下,脚踏实地。

  晁雪莲(中青十一期校友,黑龙江省大庆文体旅集团话剧团团长):延安,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能忘的情结,是华夏大地上永远勃发跳动的心脏。

  朱钰峰(中青十二期校友,河南汝州朱文立汝瓷艺术有限公司技术员):今后,我将把满腔热血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扎根人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王群(中青九期校友,陕西省西安易俗社导演):60位校友奔向延安,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鼓舞了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张虹(中青六期校友,甘肃省京剧院副院长):延安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实现的地方。

  王化武(中青六期校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导演):走进这片红色热土,让我心灵得到一次洗礼;走进鲁艺,感知文艺对中国革命成功的贡献;走进路遥故居,让我在大师的文艺作品里体味人生的沧桑和忧欢。

  李小川(中青五期校友,江西华大影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仰慕这片黄天厚土,仰慕鲁艺先贤,感受延安精神,我们有了共同的畅想。

  崔丽玲(民族五期校友,吉林省延边歌舞团演员):通过活动,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学到了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乔志友(中青六期校友,辽宁省大连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第一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真正感受到了那段激情的红色岁月。

  夏青(中青四期校友,陕西省歌舞剧院艺术指导):《奔向延安》《人生》等节目让我热泪盈眶。在短短的时间里导演、演员的跨界合作,所有同学的积极参加与配合让我敬佩与感动,这不正是延安精神的延续吗?

  许煦(中青十期校友,河南省信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在这里,我们新一代的文艺青年汇聚在一起学习延安精神,感受革命先烈的艰苦历程,感悟当下太平盛世文艺繁荣的可贵。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