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让中国文论不再“失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即将出版

时间:2018年04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瑞涓
0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事业取得长足进展。2012年4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立项,经过6年的深入系统研究,近日,该项目在京举行鉴定结项会,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做成果汇报,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张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求是》杂志原副总编刘润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崔唯航作为鉴定结项评审组专家与会。

  我国文艺理论界对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进行的研究,尽管成绩显著,但多局限于某一问题或某一阶段,成果零散、浮泛,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很少。课题组首席专家、最终成果主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龙潜介绍,该项目的最终成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丛书”(暂定名),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多卷本学术专著,共一套四卷,120余万字。全书立足于文艺学所涵盖的文艺理论、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文艺批评几个基本部分,力图多层面、多角度、整体地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的总体面貌,四卷分别为《转型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基本问题进展研究》《行进中的沉思——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研究》《传承与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文艺思想的价值与意义研究》《文艺批评四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文艺批评的发展路向及价值转型研究》(暂定名)。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领域存在马克思主义“失语”“失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项目总结报告中指出,中国文艺理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马克思主义文论陷入了认同危机,向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倾斜一度占据了主导位置,迷信“西马”文论和当代西方文论的选题和研究方式,削弱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地位和影响。项目认为,尽管我国实际存在着文艺理论“多元化”的现象,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发展的核心主脉依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思想的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与其他文艺理论的相互撞击、融合、借鉴中,在其理论自身的不断变革中前进。坚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立场和观点,正是该课题研究的突出特点。另一方面,文艺批评领域也多存在热衷于对西方理论的追踪和跟进,时兴用西方理论筛子来淘选中国文艺作品的倾向,往往忽视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和文艺实践经验的历史分析和现实阐释,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旧的模式,已经老套过时,导致文艺批评站不稳脚跟、迷惘无措的局面,也间接放任了文学创作的私人化、无根化与模式化,以及文学创作中拜金主义、庸俗化主义的滋生。项目认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批评发展的基本脉络,对文艺批评领域的几次重要论争进行深刻反思与理论重估,深刻剖析了这些现象,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失范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

  “该成果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论只能跟在西方文论后面的‘失语’状态,初步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马龙潜强调,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并不是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今天的文艺现象,也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真理性的证明,而是要强调文艺研究中的中国问题和中国视角。该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是只停留于罗列表面现象,而是在一些理论关节点以专题的形式做深度理论开掘,“史”与“论”、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有机结合,较一般性理论史研究更为深入、更为具体,且项目设专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新境界”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的阐释。

  该项目在思想理论界、文化艺术界备受关注。报告认为,项目对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凸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引领作用,提高广大理论工作者、文化与艺术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水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将会产生积极作用。据悉,项目最终成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丛书”(暂定名)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