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一部京剧小百科般的有益读物——《感知京剧》读后

时间:2018年04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钮 骠
0

  与崔伟君识荆,已有20余载,常有过从,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接触得更加频繁。他是一位敬业乐群,才思敏捷,笔耕勤勉,够格儿的京剧评论家。我们一起参加中国剧协的各种活动,共同做中央电视台“青京赛”“学京赛”等赛事的评委,多年担任央视《空中剧院》的嘉宾,还参加过一些剧本、剧目的座谈会。每聆听他的发言,都能领略到其中表露的一番新意,予人启示。在中国剧协的评论团队中,他属于“少壮派”,谈剧论戏,朝气盎然,不落俗套,发人兴致。与我等年高者相处,他总是钦敬有嘉,但又亲密无间,庄谐自如,很有人缘儿。

  崔伟平时为各种报刊写过大量谈戏文章。他说自己是“业余剧评人”,乃是谦逊、客气,其实不然。他的文章虽然多是中篇、短篇,但是都有相当的分量,言之有物,不尚空谈,多有他人欲言而未言之独见,能引起识者的共鸣、点赞,是一位受人关注的剧界后辈。

  从京剧艺术事业上,上至国家相关的大政方针,下到京剧发展的历程、眼下的现状、未来的走向,以及人才的培养、举措的设置,他都有所涉猎,畅述己见。而对京剧艺术美学特性的阐释,从剧艺的传承、衍续,流派的弘扬传播,到舞台美术的独具特色;从穿戴装扮至化妆、脸谱,以及音乐文武场面的曲牌运用、锣鼓伴奏等等,他都谈到了。尤其在文本编创、情节安排上见地非同一般,自成馨逸,说得很透,也是崔伟的一大学术优势;他每每对成功的编创新戏也有很中肯与恰当的评价,在业界久有口碑。

  对京剧历史发展中,舞台上涌现的代代男女精英,上至老生中的程长庚、谭鑫培、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周信芳、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李少春、谭元寿,下至于魁智、张建国、王平、王珮瑜、田磊等,可以说没有重要的疏漏;旦角从王瑶卿、四大名旦、赵桐珊、言慧珠、张君秋、关肃霜、杜近芳,到刘秀荣、张火丁、魏海敏、李佩红、王蓉蓉、吕洋、丁晓君;花脸中,从钱金福、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袁世海,到吴钰章、孟广禄、杨赤;老旦则谈到李金泉、赵葆秀、袁慧琴等,都有中肯的品评,不偏不倚,月旦得当。

  崔文所及,涉猎广泛,包容丰赡,钩隐发微,巨细靡遗,都能说到点子上,不见谬误,彰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文化底蕴的准确认知和由衷热爱,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难能可贵的。愚以为,这本《感知京剧》堪称一部“京剧小百科”型的文集,对于京剧行内人及各界爱好者都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读物,借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知和自觉,对彰显弘扬文化软实力,更深刻了解传统京剧文化大有裨益。

  由于本人是习学、研究京剧丑行艺术的,在这里向读者格外推荐书中几篇最感兴趣的篇章:《论京剧“玩笑戏”》《关于王老好之研究》《您是姓王啊?》《了不起的矮子功》《“大”与“小”的辩证法》《开逗、开涮、开心》几篇讲得皆很到位,不乏真知灼见,开人心扉。凡学丑行的后学都应当认真研读,获得启示。

  崔伟君作为一位并非“场上人”出身的撰稿人,为什么能够编著成如此一部谈论京剧的上乘之作?愚以为,除了他的勤奋精研之外,还与他愿与剧界从业人员真挚地交朋友分不开。他浸入京剧圈有30年了,始终敬老尊贤,不耻下问,与“场上人”(包括台上演员、文武场面的伴奏人员和后台的服务人员)不分彼此,毫不见外,有惑必问,有疑必解,才能成为知戏、懂戏的真正爱戏者、研究者。当下有些戏曲研究者和报刊主管戏曲活动报道的媒体人,能与内行人结成良友的,不敢说没有,而实在极少极少。故而缺少共同语言的交流,行文撰稿中常常出现常识性的谬误,如大轴与压轴不分,广德楼与广和楼混淆,将《捉放曹》的陈宫写作陈官之类硬伤。丢掉了往昔研究界、评论界与梨园界交好深厚的好传统。因此,读了这部书稿,我更强烈感到,不妨应当向崔伟君学习,他的研究方法与作风是对路的,故能写出许多佳作华章。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