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韦君宜思想的开放性

时间:2018年04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孙郁
0

  作为晚辈,参加韦君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感慨万千,我想谈一点感受,主要是通过韦君宜看中国左翼文学家的开放性思维。

  韦君宜参加革命的时候,在北京的知识界有一个京派群落,再一个是左翼的群落。当时北方左联一些青年加入救亡运动中,这些对韦君宜的影响非常大,应该说她是从象牙塔走到十字街头的一个青年。鲁迅在1927年曾说,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青年多到前线去了,其实是肯定读书不忘救国的选择。韦君宜属于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为了国家命运,她自然会在清华安心读书,成为一个学者或小布尔乔亚式的作家。作为投身革命的人,毕生的活动主要和文学创作、编辑有关,与左翼文学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原来清华大学的同学,后来在北京大学工作的王瑶,他们两个人关系不错,王瑶先生早期研究中古文学史,也参加过学生运动,他后来对中国新文学的研究,其实和他的左翼文化倾向有很大关系。王瑶先生带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研究记忆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时候,就把左翼传统曾经有过的封闭性打破了。韦君宜跟王瑶很像,虽然经历过许多挫折,但因为有多种思想的参照,在艰难的时候,克服了左翼思维某些单一性,为文学的健康生长,付出了诸多心血。有趣的是,王瑶晚年组织学生一起修订《中国新文学史稿》,就是觉得只在左翼思维里写文学史是不够的,开放的思维才更为重要。韦君宜晚年的编辑、写作也在表现出一种突围意识,并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她对人生与历史的理解与过去曾出现过的僵化的左翼思维已经大大不同了。

  这让我又想起一个人,也是参加过革命,晚年重新反省自己的一生,在创作上很有成就的孙犁先生。孙犁先生晚年博览群书,在左翼传统基础上,又重审京派传统。有人说他是“革命文学中的京派”,也并非没有道理。他以自己文章的特色表达了文学的丰富性。这三个左翼人晚年的选择,对时代转型的影响,都不可小视。

  韦君宜主持人文社时出版了大量的好作品,包括西方文学作品。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要有气魄的,也要有高远的目光。我觉得她与王瑶、孙犁都回归到鲁迅传统里,延伸了“五四”精神。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过程里,要有几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传统的文化修养在里面,其次有一个世界的眼光,第三是还要有一种批判精神和自我解剖的精神。这些元素韦君宜身上都有。她晚年最辉煌的地方在于能够勇于反省历史,无情解剖自己,在回顾历史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比如她对周扬等左翼作家的描述,与一般的教科书介绍不同,是另一道风景。这些为研究中国左翼文学起伏的历史,提供了令人深思的话题。

  以上所谈的三位前辈,是左翼文坛上的奇人。王瑶先生在左翼思维里的弹性,其包容精神,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基石。孙犁在“五四”这个基点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审视生活的时候,他也使自己的文章打通了古今,遂生出大的气象。我觉得韦君宜先生虽然在小说创作当中还无法跟孙犁这样的作家比,但是她在编辑生涯当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胆识,应当说呼应了前两个人的精神,体现了鲁迅某些思想,是当代文学史很重要的一个亮点。他们都终结了文学单一时代的写作风气。

  现在,我们面对这些远去的灵魂时,深感文化对话的重要。韦君宜是值得研究的对象,目前研究得很不够。我也愿意在学校和学生们一起来深入的研究这样的前辈,使我们的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更有立体感。回顾四十年的历史,我们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都和前辈们的努力有很大关系。我们曾受益于他们的思想,想起这一切,对韦君宜先生理应三致意焉。

  相关链接

  编辑出版界纪念韦君宜百年诞辰

  3月31日,由中国作协、中国出版集团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承办的韦君宜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韦君宜原名魏蓁一,著名编辑家、出版家、作家,1936年入党,抗战爆发后毅然放弃优渥家境南下抗日,新中国成立后热情投入文学事业、编辑事业之中,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元老之一,成绩卓著。其中自1961年至1985年离休,韦君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了25年,兢兢业业,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她注重抓原创、抓新创作,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促成了一大批重要当代文学力作的出现;同时勤奋写作,先后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韦君宜文集》五卷本是她一生文学创作和编辑生涯的总结。座谈会上专家表示,韦君宜始终将文学事业看作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为此殚精竭虑,辛勤耕耘,为文学出版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易 明)

(编辑:王士婷)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