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既“锄草助苗”又“测土施肥”

时间:2018年04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付新宇
0
既“锄草助苗” 又“测土施肥”
——吉林省摄协探索农民摄影辅导成效显著

爷爷,看看这是我 马学彦 2016年全国农民摄影展获优秀奖
  吉林省蛟河市有一群农民摄影家,他们扛着锄头种地,背着斧锯打工,可背包里却总有一部照相机,随时拿出来按动快门。这是一群生命力旺盛的农民摄影家,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拍出很多优秀作品,连续在历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上获得奖项。他们在农民摄影方面的突出表现,被文艺界称为“吉林省农民摄影文化现象”。目前,蛟河市农民摄影群体已经发展到50多人。
  一个有生命力的农民摄影群体
  蛟河市文化馆的展墙上,挂满了当地农民的摄影作品。那一幅幅淳朴的作品,出自于一位位普通农民的沧桑之手。它们或表现山水秀美,或展现农耕忙碌,或体现恬静的田园生活,每幅作品都让人惊叹于拍摄者对美的敏感和对光的捕捉。齐双就是蛟河市农民摄影队伍的领头羊。
  今年62岁的齐双是这群农民摄影家里获奖最早的。他迷恋摄影,从拥有第一台相机——国产海鸥牌相机,到现在使用尼康D800,他拿起相机已经30多年。他说自己是“扛起锄头就种地,放下锄头就拍照”,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走进碧野青山,齐双几乎是看到什么拍什么。有村民议论他“败家”,可齐双坚持下来了。他的摄影技巧愈加纯熟,还形成了自己的“写实”风格,渐渐在摄影界崭露头角。在2010年全国首届“农民眼中的新农村”纪实摄影大展中,齐双有《生态农业》和《农运会》两幅作品获奖。
  蛟河市振兴村56岁的木匠李志成也是一位有个性的农民摄影家。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是一名乡村中学生,去县城建筑工地当小工才攒够钱买了一台照相机。拍完第一卷彩色胶卷,他才知道蛟河市没有彩色扩印店。他瞒着家人跑了10公里山路,坐火车去了吉林市。本以为当天就能回家,谁知图片社说最快也得第二天才能冲洗出来。没钱住店、吃饭,他在图片社门口蜷缩着等了一宿。那是11月末,天已经很冷了,他蹲在地上快冻僵了,索性钻进路边绿化带里让小灌木挡挡风。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想着能看到照片,整个身子就热乎起来。回到家时,他已经两天没吃饭了。30多年过去了,李志成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2016年,李志成的作品《我的农民工兄弟》入选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他去北京领奖还接受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
  农民摄影也需“锄草助苗”
  这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农民摄影群体,但如果任其自然生长而不辅以锄草助苗,也会遇到“虫灾水害”。
  2011年前后,蛟河农民摄影人中出现了“赶时髦、追花哨、拍大片”的倾向,拍摄越来越追求形式美,失去了农民摄影的独特视角。他们的“大片儿”在2013年的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上遭遇“滑铁卢”,这让农民摄影家们非常失落。没料想,一名农民摄影家的儿子无意中拍摄的照片却获得优秀奖。正当他们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之际,吉林省摄协组织农民摄影家到长春仔细观摩第三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作品展,并专门为他们举办了一次主题为“朴素与真实”的农民摄影主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农民摄影家听到了直率的批评:“拍大片”其实是泥潭,毁掉了原汁原味的农民摄影作品……几位农民摄影家猛然醒悟,决定转变观念,拍出真我。调整拍摄风格后,他们获得了成功。
  经过这次交流,吉林省摄协总结,农民摄影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原汁原味、朴素真实,也有它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农民虽然拥有相机,也有发现美的天赋,但如果知识水平上不去、艺术视野打不开,摄影水平就会停滞、重复,无法获得提升。这些农民摄影的原生问题限制着农民摄影的发展,单靠农民自身是很难突破的。吉林省摄协深感必须为农民摄影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推动农民摄影向前发展。
  “测土施肥”,送课上门
  指导农民摄影,既没有相关教材,也没有现成经验,完全是一项开创性的、创新性的事业。只有与农民互动起来,才知道农民真正缺少什么,才知道农民需要补的摄影基础课程有哪些。吉林省摄协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取送课上门的方式,为农民提供量身定做的摄影辅导。
  吉林省摄协曾经计划在长春开办农民摄影培训班,并做好课程设计、联系好住宿和上课地点。然而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个培训不切实际。对于农民摄影家来说,他们面对着生存的压力,即使提供免费学习和住宿,也很难抽出整段时间来学习。吉林省摄协决定化整为零、送课上门,到各县文化馆设立农民摄影传习所,组织专家在农闲时讲课,与农民面对面交流。
  对于摄影课的设置,吉林省摄协决定采取以照片分享和讨论为主的方式,辅以定期的选片辅导。摄影艺术如何同农民的现实生活嫁接,这是农民摄影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拍照片不缺少生活基础,但常常缺少升华,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思考,缺少对于生活表象的提炼,这需要得到摄影专家的帮助和指点。吉林省摄协每年都组织专家多次到各市县开课,带着优秀作品与农民交流,解答农民提问。每年全国农民摄影大赛报名前,吉林省摄协都组织专家帮农民选片。农民一年下来都拍了很多照片,却不知道选择哪张参赛更好。吉林省摄协组织专家观看农民提供的照片,认真倾听农民讲述,提供选片意见,并针对每一张照片探讨拍摄的得与失,很多农民反映这类课收获最大。
  在农民摄影讲习所的推动下,吉林省农民摄影越来越红火。马学彦就是蛟河农民摄影讲习所的优秀学员。他是在2012年蛟河市成立农民摄影家协会以后学摄影的。他买了相机来听课,每次课上都有他的身影。他出门打工特意找那些农民摄影家一起去,为的是能一边劳动一边讨教。到长春打工时,他抽时间带着作品到吉林省摄协,请专家提意见。他刻苦努力,摄影水平迅速提高。2014年秋收,赶上大雪,马学彦听村里人说,还有几户玉米没有收,大伙正抢收。马学彦背上相机就进了地里,发现大风把枯黄的玉米叶子吹得如一道道横在空中的飘带,雪片子呼呼往下打,就赶忙用相机把“抢收”这一幕定格。这幅照片入围2014年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之后他在2015年拍摄的作品《又接新订单》、2016年拍摄的作品《爷爷,看看这是我》、2017年的三幅作品入展全国农民摄影大展。马学彦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如今摄影成了他种地之余最忙碌的事情。
  设立农民摄影传习所、开展农民摄影辅导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其目标就是为农民摄影锄草助苗、测土施肥,给农民“摄影之花”提供丰厚养分、施以精心养护。这项事业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比以往具有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