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留住“年味儿”

时间:2018年02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苑 利 王添艺
0

  

浙江象山的正月踏街活动 苑 利 摄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过年突然变得“没有意思”了——原本一年中最被大家期盼的“年”变成了大家吐槽、应付的对象,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把春节当成了和其他假期一样的度假休闲日,“年”的节庆内涵被削减。

  为什么我们的“年味儿”会消失呢?春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庆丰和祭祖。作为一年中家底最富裕的时刻,“大吃一顿”就成为了丰收的最直观表达,加之要与祖先分享劳动后的快乐,此时的民间,便渐渐形成了过年时要将最好吃的东西摆上桌,要将最漂亮整洁的衣服穿上身,要将天南海北的一家人聚在一起,要把最美好的祝福送出去……这一系列的习俗。然而,如今的物质生活已极大丰富,再好吃的东西也无需期盼一年到过年时才能吃到,再漂亮的衣服也无需期盼一年只有过年才能穿到,愈发便利的交通也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丰富多彩的娱乐设施也无需一等再等,非得到过年才能玩上。在世人眼中,春节不再是唯一的奖励,于是,“年味儿”也随着人们期待感的下降慢慢地变淡了。

  “年味儿”变淡的另一个标志是文化内涵异化。庙会是传统春节期间的一个重头戏,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保护了不少的庙会形式,但保护到最后,我们猛然发现我们所保护的那些庙会事实上徒有其表。这是因为我们在保护工作中,把庙会弄成了一个个人头攒动的卖场,而庙会中最值得我们传承的“灵魂”却被遗忘在了路上。在传统的春节庙会中,人们去赶庙会的最大动力是祈福,祈求一家人在神灵的护佑下,在新的一年里能过得稳稳当当、平平安安。在这些神灵中,无论是仁义的关公,公平的包公,还是爱国的岳飞,都成为了百姓们的保护神。人们添灯点香,无疑也代表了人们对这些神灵道德品行的认可,善良、诚信、友爱、孝悌这些美好的人类品德正是在这一次次认可中得以传承。而且,事实也一次次证明了这些俗信不仅不会变成封建迷信阻碍社会的进步,反而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我们真的放弃了传统庙会的教化功能,只保护庙会的商业形式,那么,庙会再如何发展,也只能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卖场,“年味儿”也将由此变得毫无味道。

  “年味儿”变淡还与信息传递速度的发展有关。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春节还是家庭成员间难得的信息交换平台,无论是务农,还是经商,人们都会在团聚时将自己的见闻、经历分享给大家,说者被围绕其中获得满足,听者有滋有味儿筛选信息,甚至在这一来一往间,家族的目标、计划也就敲定了。但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容易。当信息交换的功能缺失时,春节聚会聊天也就变成了年轻人害怕吐槽的“尬聊”。再加上现代家庭规模缩小,多为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模式,手机取代了长聊,登上了年夜饭的餐桌。

  那么,我们还需要留住“年味儿”吗?当然需要,因为只要保护好春节,一个民族最优秀的饮食制作技术就保护下来了;保护好春节,一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服装制作技术就保护下来了;保护好春节,一个民族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就被保留下来了;保护好春节,一个民族最值得保存的民族精神就被保护下来了。所以,我们不但要留住“年味儿”,还要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年味儿”越做越足。

  我们不可能再退回到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让吃饺子重新变成一年一次的“家国盛宴”,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留住“年味儿”呢?

  首先应该是政府提倡,让大家都意识到传统节日的价值所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去弘扬传统,穿民族服装、吃民族饮食、搞民俗活动。其次,作为人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去强化节日的仪式感。比如,现在很多商家眼中只有情人节的商机,其实,传统节日,特别是传统春节也有非常好的文化品牌亟待发掘。再比如社会上也可以根据传统节日组织一些传统民俗活动,活动搞活,人们自然心向往之,并形成良好的节日氛围。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天然魅力,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归属感便会油然而生,我们的节日传统就会自然而然地传承下来。

  春节的传承人是中华民族,留住“年味儿”靠你,靠我,也靠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所有的炎黄子孙。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