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北京曲剧《花落花又开》登陆天桥剧场

时间:2018年02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艳鸽
0

  北京曲剧《花落花又开》登陆天桥剧场发现农民“上楼”后的困惑

北京曲剧《花落花又开》剧照

  由北京市曲剧团新创排的北京曲剧《花落花又开》于2月12日至13日登陆北京天桥剧场。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该剧由北京市丰台区委宣传部、丰台区文化委员会、北京演艺集团、北京市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花落花又开》由王俭编剧、张绍荣执导,作曲家戴颐生、顾静媛作曲,郭曾蕊、彭岩亮、宋洁、汪鹏等主演。

  《花落花又开》以当代北京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京郊一座村庄的两家农户三代人,在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所引发的内心动荡和生活变化,饱含当代生活气息。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孙东兴介绍,该剧的创意起源于7年前,最初构思的剧名就叫《农民·居民》。7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位于北京郊区的丰台区某乡,当地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乡里农民的土地被征收,他们拿了拆迁款后,住进了楼房。

  乡长给孙东兴讲了很多农民“上了楼”变成居民后发生的有趣故事。“他们成为城镇居民,用拆迁款买了高档的轿车,但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没有转变。豪华轿车的后备箱里放的是农具,铁锹、镐头、锄头等。他们失去土地后没有工作,但还想种地,就把土运到楼上,阳台上堆了很多土。”听了这些故事,孙东兴发现这背后反映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农民的身份转变后,如何在社会上再次寻找到立足的空间?他觉得这是个很好的艺术创作素材,可以将其放到北京曲剧的舞台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孙东兴邀请王俭担任该剧编剧时,王俭也对这一题材深有共鸣。王俭表示,不只是在北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存在这个问题: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如何重新找回自己。从2015年开始创作剧本起,王俭多次到丰台区的各乡镇体验生活,到2017年剧本完成,期间五易其稿。该剧的故事和唱词均来源于生活,贴近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

  在二度创作时,张绍荣也力图使剧中角色更接地气,场景更生动,有浓郁的京味儿。他表示,为了让人物真正的精神在舞台上“开出花来”,很多细节都会反复打磨。在剧中,他也融入了更多来自生活的有趣现象,比如一些拆迁后富裕起来的女性,在赶早市时,拿着几万块钱的包去买菜,名牌包里装的是韭菜、豌豆。老北京传统的叫卖声也被他放进剧中,“这是当下的京味儿元素”。

  本轮演出的两场,由两组演员郭曾蕊、彭岩亮和宋洁、汪鹏分别饰演剧中主人公李春花和田大年。整个剧组里不少演员都是在北京南城长大的,比如郭曾蕊,平常生活中说话都是地道的京腔。张绍荣自己也是在丰台区长大的。所以排练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剧中的人物就跟平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差不多,“都是似曾相识的”,“他们的行为和语言都是可信的”。这很有利于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

  在排练过程中,演员们也努力做到真看、真听、真感受。郭曾蕊介绍,剧中有一场戏,是李春花要扇丈夫田大年一巴掌。每次排练到这段,饰演田大年的彭岩亮都要求她真打,有一次她一巴掌下去打狠了,台下的工作人员事后称“听到了回音”。彭岩亮被打得嘴里出血了,但是他说,这一巴掌挨得很值,“如果不真打,我无法体会角色真正的心理状态”。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