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为“献砖”精神点赞

时间:2017年12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尹卫国
0

  去年,南京市有关部门举办的“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活动,向社会广泛征集散落的明城砖线索,发动市民献砖,并对提供有效信息及捐献城砖的市民给予奖励,受到广大南京市民的响应。据报道,该活动持续一年以来共回收城砖约8万块,可以维修约3公里长的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原真性最好的城垣,也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历经战乱,部分明城墙遭到损毁,大量城砖流失民间,南京市广泛开展城砖“颗粒归仓”活动,参与的市民中老少皆有,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90岁老人,捐献出了她精心保存几十年的两块珍贵城砖。

  诚然,“献砖”其过程实现及具体操作需要较好的设计和把关,但一年以来的可喜收获,无疑验证了此举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助益,且不失为提供了另一种可喜的尝试。

  延亘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文化博大精深,文物遗存丰厚,将这些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遗产保护本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技术性工作要依靠专家和技工去做,而日常保护性工作,包括管理监督等,离不开群众广泛参与。问计于民,群策群力,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笔者以为,南京发动市民“献砖”,守护明城墙,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集合社会各方力量,组织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之路,值得点赞与借鉴。若用仿古砖去修复古城墙,明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大打折扣,通过回收散落民间的原汁原味的墙砖用于城墙维修,明城墙的历史信息才更能完整地延续下去。“献砖”的更大意义还在于,通过与民间互动的、让群众参与的方式,不仅传递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知识,同时也增强和培养了市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责任、自律与自觉。

  文物及文化遗产,虽然产权属于国家,但也是地方的荣耀,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重要载体。一般来讲,大多数市民对当地文化遗产普遍很有感情,都感到自豪与骄傲。借鉴南京“献砖”精神,采取有效形式把市民心中对文化遗产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激发和挖掘出来,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厚群众基础,这对文化遗产的永续存留,无疑大有好处。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