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女德班”失德为哪般

时间:2017年12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邓立峰
0

  近日,“女德教诲”又在社交网络上闹了个沸沸扬扬,“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你说老母鸡的德行是什么?生蛋、孵蛋、孵小鸡,那你说人,难道还不如老母鸡吗?”——这些“雷人语录”都出自抚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女德班”。

  “女德”是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概念。半年前,某“女德文化研究学者”已经“雷”过我们一次了,“女人衣着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说法已经在大众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引起过广泛的批评。仅仅半年后,抚顺“女德班”又曝出“雷语”,着实让人“大开眼界”。遗憾的是,“女德班”视频课程的讲师中,还包括了个别知名演员和主持人。这不能不让人警惕。

  “女德班”事件的频繁出现,在于其背后的思维逻辑,我们姑且称之为“女德班”式的逻辑。近些年来,不孝不敬、高离婚率等婚姻伦理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女德班”式的逻辑出现了——人们既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却不能根据当今的现实状况加以判断吸收,而是机械地照搬。一些人认为,在讲究“礼法秩序”和“男女有别”的传统社会中,“女德”曾起到过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于是当现今婚姻伦理问题出现时,人们就把“女德”这一“经验”泥沙俱下地全盘拿过来,全然不顾其中违背现代文明的价值成分。甚至,这不只出现在那几位宣扬“女德”的主持人和演员身上,在提到传统文化之时,个别文艺工作者也显得“饥不择食”,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名目或旗号之下,有意无意地成了封建糟粕的吹鼓手。

  文艺工作者,注定是要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工作者个人修养和创作实践的丰富源泉。但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全盘接受的。在唯物辩证法里,谈到继承,我们主张“扬弃”,主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谈到创新,我们主张“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倘若不加辨别和扬弃,或者缺乏辨别和扬弃的能力,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

  警惕“女德班”式的逻辑,要求文艺工作者能“扬弃”地对待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本”的重视、对个人社会责任的宣扬等等,都是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它们当然可以也应当成为有益的资源。但像“女德班”所宣扬的一些价值观念,显然已经违背了“男女平等”或“男女同责”等基本常识的传统“经验”,是应该加以摒弃的。这就需要更加全面地掌握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互参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就是还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较好的文化定力和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以科学的方法论来辨别世间万象,不为一时的喧哗所蛊惑,不被一时的利诱所迷惑。在倡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时,我们尤其要警惕某些传统文化的糟粕沉渣泛起,坚决给予批判。我们需要因传统而美好的文化,但绝不为伪传统而变得丑陋。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