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第11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观察

时间:2017年12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 悦
0

“不止遴选与推优,更重要的是一种导向”

——第11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观察

  □ 文/本报记者 张 悦 图/张大勇

  金钟奖古筝获奖选手程皓如

  金钟奖声乐(民族)获奖选手于海洋

  金钟奖声乐(美声)获奖选手王泽南

金钟奖钢琴获奖选手陈学弘

  两年一届,第11届中国音乐金钟奖11月19日至27日结束了在广州的比赛。这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音乐界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音乐综合性大奖,可以说是业内重视、社会关注。

  压缩奖项,不再区分金、银、铜奖

  从2001年在河北廊坊创办第一届开始,到2003年第三届时永久落户广州,已举办了11届的中国音乐金钟奖也已走过16个年头。“十多年来,金钟奖与中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相同步,评奖的领域不断拓宽,受众面不断扩大,评审机制更加科学,反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中国音乐界具有较高权威性和较强导向性的专业大奖,也是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本届金钟奖组委会主任叶小钢特别感慨道,“金钟奖的成功举办,其意义已超越了单纯的比赛。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为我们国家音乐艺术良好发展生态的表征。”他谈到,“‘金钟奖’作为中国音乐界唯一全国综合性专家大奖,一直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繁荣和发展的道路上铿锵向前。尊重艺术规律,尊重比赛评奖的规律,这是‘金钟奖’始终坚守的。”

  金钟奖的含金量和品牌美誉度还体现在奖项压缩上。以往,金钟奖曾设有终身成就奖、作品奖、表演奖和理论奖,并且在多地承办过分项赛事。从2015年的上一届开始,金钟奖从以上四类奖项调整压缩为作品奖(含器乐、声乐作品)、表演奖(含小提琴、手风琴、二胡、弹拨乐比赛)两类奖项,取消了理论评论奖、终身成就奖,而这一届则取消了作品奖,只保留了表演奖一项,且全部赛事回归“大本营”广州,不再在全国各地有子项和分项赛事。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对此表示,金钟奖响应国家文艺类奖项的深化改革要求,对奖项做了变动和压缩。本届只保留表演赛事,包括钢琴、古筝、美声和民族声乐四项比赛。今后,民族器乐比赛每届只赛一项民乐乐器,西乐比赛的钢琴和小提琴每届轮换,声乐比赛只保留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

  另一个重要的举措,在于今年金钟奖钢琴、古筝、声乐(美声、民族)的四项表演赛事经过复赛、半决赛、决赛的多轮角逐,最终评选出各五位(共计20位)获奖者,但不再区分金、银、铜奖,而统称为金钟奖获奖者。正如叶小钢所强调的,“金钟奖作为中国音乐最高奖,它的意义不止在遴选和推优,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导向的作用”。

  拉幕“盲听”,拓宽评委选聘渠道

  一开始就强调专业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引导性的金钟奖,评委和选手的超强阵容一直以来都是最大看点。历届担任评委的都是全国音乐界极具影响力和权威的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参赛选手也均经过十分严格、公开、公正的层层选拔。从金钟奖走出来的很多人才,如今都已经成为国内外一流的歌唱家、演奏家和作曲家,如获得第二届金钟奖钢琴比赛金奖的谭小棠,获得第三届金钟奖声乐金奖的雷佳、银奖的刘和刚,获得第五届金钟奖声乐金奖的吴娜,获得第六届金钟奖声乐(民族)金奖的王庆爽,获得第七届金钟奖声乐(民族)金奖的王丽达,获得第八届金钟奖声乐(美声)金奖的郑洁、(民族)金奖的常思思,获得第九届金钟奖声乐(美声)金奖的王传越等。可以说金钟奖是对当今演唱、演奏、创作和理论等领域的一次大检阅,其中更有不少从金钟奖走出的选手已成为了评委。

  像本届金钟奖评委的产生,就拓宽了渠道,进一步凸显了公开公正的原则。叶小钢对此表示,评委推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委托全国11家专业音乐院校推荐;二是委托中国音协第八届主席团推荐;三是委托著名音乐家推荐。经过以上三个渠道的认真推荐,并按照评委库人员数量达到现场评委3倍数量的原则,形成了本届金钟奖四个组别的评委。而评委会的委员每届聘任一次,为维护公正并保持评委会的新鲜活力,每届均会改聘三分之一的评委。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大赛公平公正,本届金钟奖在复赛阶段采取了拉幕“盲听”的方式进行评审。在复赛中,选手先抽好比赛场次,到比赛现场再抽取出场顺序。在评委和选手之间设置一个大大的帷幕,评委开场前上交手机等通讯设备,评委、选手相互看不到,只靠声音判断。

  无论是钢琴、古筝还是美声、民族声乐比赛现场,复赛阶段评委席前面会支起一个高大的幕布,评委看不到选手的演奏,完全凭借声音作出评判。拉幕“盲听”这个举措无论对评委还是对选手来说,都是与众不同的体验。而这一举措更让印青、廖昌永、阎维文、范竞马等很多评委极力点赞。进入复赛的250余名选手中,不少选手的老师就是比赛评委,如何杜绝熟人托付或照顾学生,“盲听”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我觉得挺好。”金钟奖声乐比赛(美声组)评委会主任廖昌永、声乐比赛(民族组)评委会主任阎维文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盲听”的好处,“这是很多乐团考试的方式,在国外的声乐比赛中也很普遍,这届金钟奖采用了这样的办法,十分恰当。在‘盲听’比赛阶段基本保证了最大程度的公正,选择的标准完全是谁的声音好、谁的演唱具有音乐性和感染力。”声乐比赛(美声组)评委、中国歌剧院副院长么红也说,“因为没有了视觉的评判,对评委的耳朵是一个考验,你必须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选手的演唱上。”因为拉幕演唱,选手也看不到评委的表情,因此只有集中精力处理好自己的演唱和演奏,心态都会更加单纯。

  演唱演奏,曲目选择更优化和专业

  在本届金钟奖的20名获奖者中,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尤其是器乐部分,在钢琴和古筝的比赛中更为突出,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如钢琴复赛为15至20分钟自选曲目,半决赛为45至50分钟奏鸣曲、中国作品以及自选曲目等独奏曲目,决赛阶段是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从规定曲目中自选一首钢琴协奏曲,总时长也在45至50分钟,演奏时长低于规定演奏时间的下限,就会被取消比赛成绩。在钢琴决赛中,很多选手选择在决赛演奏高难度的协奏曲,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评委普遍认为:“现在钢琴选手的技术很好,除技术外对音色的研究是处理作品的关键,也是钢琴演奏者修养的体现。”

  古筝比赛最终五名获奖者有两位由中央音乐学院选送,两位由上海音乐学院选送,一位来自中国音乐学院,5位里更是4位都是女生。此次古筝决赛阶段第一次使用了交响乐队(深圳交响乐团)协奏的方式,对于选手来说是更大的考验,除了演奏技巧方面的硬性要求外,对选曲和琴本身也有很高要求。

  金钟奖古筝比赛评委会主任王中山、评委周煜国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选曲的重要性。从复赛阶段的一首传统曲目、一首新创曲目,到半决赛阶段要演奏30分钟左右的两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改编的中国作品和一首传统筝曲,再到决赛阶段完成《如是》《苍歌引》《望秦川》《云裳诉》几首当中的一首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品。“古筝发展迅速,作为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要与钢琴‘打擂’的话,其实更需要中青年一辈团结一心,出新曲、出新人,古筝梦也是我们的中国梦。”作为中国音协古筝学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的王中山不禁感慨到。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写过不少古筝曲,作为古筝比赛评委会主任的他也表示,“古筝的演奏技艺现在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当今需要在技艺发展的同时,表现出蓬勃的‘精气神’。而在比赛曲目量的积累上,古筝与十分成熟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相比,还是差距很大。所以,更需要志向高远,审美也要提高,使得古筝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乐器’,这还需大家拧成一股绳。”

  在前几年的金钟奖比赛中,女选手实力雄厚,男选手相对弱势,而近两届的声乐比赛中,男选手的实力明显提升,甚至开始“爆发”。获得本届金钟奖声乐(美声、民族)比赛的10名获奖者中,有7位男选手,尤其是声乐民族唱法中,4位男选手各有亮点的演唱,均给评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选送、于海洋演唱的《又见鸿雁》,陕西音协选送、郝亮亮演唱的《甲板上的马头琴》,北京音协选送、曾勇演唱的《将进酒》,颇受好评。阎维文欣喜地表示,“这次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整体水平很高,特别是男声更是出彩。过去男声的表现总感觉要弱一些,而这一次男选手演唱的作品,无论从演唱技巧、声音的运用、所选的作品以及在舞台上的表现而言,都非常抢眼。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在声乐(美声)比赛的评选中,除了几位获奖的男高音之外,半决赛阶段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男中音,廖昌永不禁感慨,“男中低声部占很大的比重,说明我们中低声部的训练比以前有进步。而选曲方面,这么多届都是唱不尽的‘冰凉的小手’,听不完的‘为艺术为爱情’等歌剧选段。现在曲目的选择则更为专业,声音的柔美度、音色的厚度和浓度,都有很大提升,使得每一个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辨识度,这也是可喜的变化。”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