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裴先生》记录裴艳玲从艺经历和心得

时间:2017年12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 梦
0

记录裴艳玲从艺经历和心得的《裴先生》一书出版,业界人士表示

“让人们从她身上找到中国人的底气”

  “也许我和你一样,也在台下看着台上的我自己。”

  “也许我把生活的酸甜苦辣,都给了台上的那个人。”

  11月26日,记录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从艺经历和心得的《裴先生》一书在京召开出版座谈会。会上,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回忆,裴艳玲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这两句耐人寻味的艺术感言。

  据白燕升回忆,他在那次采访中问裴艳玲,演《钟馗嫁妹》中的钟馗声泪俱下,调动了和谁的情感;在台上有没有“过”和“不及”……裴艳玲飒爽、耿直地连答了几个“不知道”。问到身为女性,如何塑造好男性形象,裴艳玲说,我塑造的是我理想中的形象,所以我演的男人,比男人还男人。一个女性从我面前走过,我可能不会很注意,一个男性从我面前走过,他的特点我一抓就准。问到如何看待在国内外获得的诸多奖项和赞誉,裴艳玲说,比起梅兰芳、程砚秋等戏曲艺术大家的成就和贡献,我的奖项不值一提,可是比起现在有些歌星影星,我强多了。

  “裴先生是一个特别‘真’的人,她很少谈戏以外的事,她不是靠戏吃饭的人,戏是她的命。”天津京剧院一级演员凌珂笑称,自己是一个“阶段性踌躇满志的人”,“每次见到裴先生,我就会踌躇满志一段时间,因为她会给我鼓舞,平时要忍受练功的枯燥真是挺难的。”“有时候我们会抱怨世界纷扰太多,市场不够好,戏曲艺术不够红火,可是回过头来问自己,练好了没有?有抱怨的功夫怎么不去压压腿、吊吊嗓子呢?”凌珂说,年轻戏曲人要学的是裴艳玲等老一辈戏曲艺术家“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笑傲江湖”的精神。

  “我拜裴先生为师12年了,在师父身边能切身感受到她的德艺。”裴艳玲弟子、《裴先生》的作者郑标介绍,书中以详实史料记述了裴艳玲5岁登台至今的艺术生涯,以对谈形式呈现了裴艳玲在京昆梆艺术创作中的经验和感悟,也收录了裴艳玲台前台后的精彩瞬间,“这本书是关于师父的艺术人生,书中不太关注个人情感问题或者生活的细枝末节,我更看重一个艺术家在这门艺术发展历史中的坐标。”

  “老艺术家没有太多理论,他们的很多创造经验恰恰就在回忆中、在交流中,那些只言片语是极为宝贵的。”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说,现在有些艺术家的回忆录、传记类书籍,往往照片多,好像一本家庭相簿,讲个人生活多,谈艺术少,缺乏对艺术家的艺术观照,不具备学术价值,“京剧艺术的高度繁荣发展建立在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的表演创造之上,如果我们不把这些高妙、精美、深刻、动人的‘高峰’学习好、领悟好、传承好,这门艺术就不可能发展好,甚至还会导致‘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现象。”“我们往往只看到艺术家在台上的样子,好像他们生来就是天才,这样的书就像一部艺术家成长的历史、创造的历史,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艺术家如何成才,如何在不理想的环境下克服困难,发展艺术才能,如何在局限的条件下使自己的艺术得到提升,我们由此可以感受到,一座‘高峰’建立在怎样坚实的基础之上。”崔伟说。

  “我给海峡两岸学生上课的时候坚持让他们听裴先生的戏,培养了成百上千个学生从戏盲变成京剧爱好者、变成裴粉。”台湾学者、作家薛仁明说,他的学生一开始不是冲着京剧,也不是冲着裴先生来的,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有很多困惑,“最简单的,夫妻怎么相处?怎么教育小孩?怎么孝敬老人?在现代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人’似乎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没有底气,找不到一个点可以安顿下来。”“他们能在裴先生身上看到他们自己的身世,‘原来中国人是这样的,原来中国人是要有这样的底气’。”薛仁明说,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乐教”,中国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他认为,应该让裴艳玲其人和她的戏在戏曲艺术之外发挥更大的价值,“普通人如果能跟裴先生有一点交汇,那么这个交汇点在于我们想要知道怎样做一个中国人,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背后最根本的‘道’是什么,我觉得裴先生应该有这样一个位置。”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