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北京京剧院京剧《凤还巢》观后

时间:2017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楠
0

从“人保戏”到“戏保人”

  ——北京京剧院京剧《凤还巢》观后

京剧《凤还巢》剧照

  由北京京剧院青年梅派青衣路洁领衔主演的日场戏《凤还巢》,日前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受到不少戏迷称赞。对于路洁这样的新生代演员来说,尚未达到全国知名的程度,却能收获不亚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粉丝追捧,笔者认为其中包括两个原因,一是路洁自身表演素质过硬,配得上如许观众为之叫好;二是《凤还巢》这出戏的号召力太强,即便让路洁这样的小字辈出演,也照样可以吸引观众买票欣赏。如此说来,这出戏算是“戏保人”,然而笔者认为,要想弄清楚“戏保人”的原因何在,必须先要弄清楚这出戏当初是如何做到“人保戏”的。这里不妨追本溯源,探究一番这出戏从创排到打磨过程的来龙去脉。

  众所周知,《凤还巢》是梅派最经典的八出剧目之一,演出路数早已成为固定格局。而在当初创排阶段,不仅演出版本一变再变,其来历更是曲折复杂。最早明代出现传奇《循环序》,仅为案头文学,不具实用性质,因此乏人搬诸舞台。到了清初,剧作家李渔根据这一传奇加以改头换面,编成《风筝误》的昆曲脚本,前后相距100多年。而昆曲本身就有《丑配》一出戏,与上述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在几类梆子戏中也有名叫《阴阳树》的剧目与之如出一辙。那么,梅兰芳当初又是如何想起编演这出戏的呢?

  民国初年,包括梅兰芳在内的大批旦角名家受到文人墨客的帮助与影响,改变了旧式的思想观念,即演戏纯是为了吃饭赚钱,而走上戏曲改良的新征程。他们改良戏曲的手段便是创造有教育意义的新剧目,用以教化人心,劝诫社会。这当中又数梅兰芳的新戏名气最大,受众最广,原因是梅兰芳在此之前就已经红遍南北,几乎火到倾国倾城的程度。可以说,梅兰芳无论演什么戏都可以取得“人保戏”的效果。再有一点也不可否认,梅兰芳那盖世绝伦的扮相,在任何新戏中都可以让观众惊为天人。这些客观因素保证了梅兰芳的新戏能获得相对稳定的上座率,可也维持不了太久,所以梅兰芳的几次演剧理念的转换都显得好景不长。

  起初,梅兰芳演过不少时装新戏,都是旗袍手绢登场,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新戏从不同方面揭露了腐朽社会的种种罪恶,但在京剧史上留名的只有几出,如《孽海波澜》《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分别展示了妓馆的毒害、官场的黑暗、专制家庭的残酷、自由婚姻的渺茫。没想到的是,普通看客在欣赏完一番热闹之后便将这些抛之脑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身居九流之下的艺人不配担负启迪民众、引领风气的义务,故此再有见识的京剧名家也对此无可奈何。这时候,梅兰芳又转向古装新戏寻求生机。为了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便精心设计服饰与发型,借鉴中国画中仕女图的衣裙来装扮人物形象,还别出心裁地弄出古装头取代京剧原有的大头。于是像《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等等出自神话传说与《红楼梦》的折子戏应运而生。遗憾的是,这些戏无一不是旋起旋灭,历史的记忆仅剩《天女散花》一段绸缎舞蹈而已。梅兰芳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弯路之后,没有沮丧,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吸取失败的教训,携手齐如山等所谓“梅党”的智囊团,共同创造了《凤还巢》这一新戏,居然一炮打响,备受欢迎。时间在1928年,是梅兰芳在赴美访问之前创作的最后一出戏,也是最成功的一出戏。这件事大大增强了以梅兰芳为首的整个团队出洋考察宣扬国粹的信心,试想假如这出戏在那样一个历史节点闷声不响,梅兰芳访美佳话或将成为泡影,至少未出国门,就遭遇不好的兆头。

  笔者认为,这出新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根据昆曲移植而来。梅兰芳也是在看到同样题材的昆曲还有可观的市场效益的前提下,才敢于“偷梁换柱”“借题发挥”。前文提到,该剧问世之初,全靠“人保戏”的功劳,且看当时的豪华配角阵容,足使今天的京剧爱好者叹为观止。那是姜妙香饰穆居易,王凤卿饰程浦,尚和玉饰洪功,侯喜瑞饰周总管,萧长华饰朱千岁,慈瑞泉饰程雪雁,李寿山饰刘鲁七。由此可见,新戏往往需要名角荟萃招徕观众,今昔同此一理,否则仅凭梅兰芳一人不够分量。更进一步说,梅兰芳本人其实早在演出京剧版之前,就多次演过昆曲《风筝误》,那一组演员阵容同样可以“惊吓”今天的戏迷,如陈德霖饰二夫人,李寿峰饰大夫人,李寿山饰丑小姐,姜妙香饰俏公子,郭春山饰丑公子。看到那一代艺术家京昆兼善(内行称作“两门抱”),名副其实地做到了触类旁通。

  对于路洁这一代新星而言,在生命中选择了京剧便选择了寂寞,毕竟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梅兰芳的时代那样辉煌。但人的一生,要是能通过自己喜爱的职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也未尝不是莫大的幸福。能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用日场戏的影响力赢得不少于夜场戏的观众青睐,这就是值得骄傲的。笔者还想多说一点,就是梅兰芳那样的大师也是在多次失败中取得一次成功的,他们创造新戏,不是急于求成,而是不断打磨。比如《凤还巢》中,在让大武生尚和玉饰演洪功时,刻意安排一场开打,使其能有用武之地,再到后来这出戏已经唱红了,换作寻常演员配演洪功时,则又取消了与剧情关系不大的武打场面。所谓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前辈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今天的青年演员如果吃透这种务实精神,京剧的明天就更有希望。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