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守住地方戏最后的桥头堡

时间:2017年11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建新
0

  守住地方戏最后的桥头堡——以蛤蟆嗡为例谈基层院团在传承保护地方戏中的作用

  文章以流行于晋、冀、鲁、豫的民间小戏蛤蟆嗡为例,通过考察其起死回生、失而复得的过程,探讨了基层院团在传承保护地方戏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认为,基层戏曲院团是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艺术的最后桥头堡。剧团与剧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于地方小戏和基层剧团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县级剧团在全国戏曲院团中数量最多,演出场次最多。如果说大剧团是为戏曲剧种供血的动脉和静脉,那么遍及全国的基层院团就是众多剧种的毛细血管,虽然它们看起来不如大剧团那么强壮有力,但它们组成的毛细血管网却渗透每一个剧种的生命机体,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造血细胞,它们才是剧种得以延续和传承的根本。其次,基层院团是联系省市院团和村镇庄户剧团的重要纽带。通过县级基层剧团“上传下达”或者说“承上启下”,形成一个由省市、县区、村镇三级剧团构成的全国戏曲院团组织构架,整体盘活,良性互动,使它们各自发挥其优长,让它们真正具备造血机能,使戏曲艺术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基层剧团是探索地方戏从农村到城市,再反哺农村的良性发展的基础平台。在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乡音、乡愁和乡韵的重要载体就是地方戏曲。现在全国有近三百个剧种,它们来自田间地头,以丰富多彩的歌谣特征体现着一个地方的语言文化、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它们最具泥土气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基层院团没有了,几百个地方戏剧种就失去了依附所在,乡愁、乡音和乡韵的一个重要艺术载体就消失了。而留住地方戏的重中之重,就是为基层院团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大的平台。

  赵建新: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编审

(编辑:王解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