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治疗顽疾”,为新时代电视业态护航

时间:2017年11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记者观察】

电视剧行业亟需形成治理的闭环

□ 本报记者 张 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一直以来,中国电视剧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产业体系尚待健全,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顽疾饱受关注和诟病,却无法根本解决,就是因为缺乏机制上的联动效应。在十九大召开之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该通知有的放矢地针对收视率造假、明星过高片酬等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受到业内广泛关注,但同时,不少从业者也对实施细则非常期待,大家一致的观点是如果能把细则制定精准了,同时要求司法介入,形成治理的闭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通知中提出,“行业组织出台电视剧成本配置比例指导意见,引导制作企业合理安排电视剧投入成本结构,优化片酬分配机制。规范购播和宣传行为,维护行业健康发展,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综艺节目、网络剧参照电视剧的规定执行。”明星高片酬,可以说是行业顽疾,虹吸了制作环节中的绝大部分资源,而且,明星的影响力还决定了销售环节成败。在中国视协研究部主任赵彤看来,这个通知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还应该有具体措施,“通知的大原则是对的,电视台只根据某个演员来议价,那把内容置于何处?明星是以特定对象为传播目标的,但是电视剧应该是面向大众的产品,否则路只会越走越窄。市场上不反对‘专卖店’,但是更应该追求多样性,形式多样‘超市型’的市场。只开‘专卖店’,是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表现。一个产品的定价应该是根据各种环境因素来定的,只用一个元素来定价也是一种垄断,并且是绝对的垄断,这不符合开放的市场追求,不管是从价值、市场还是内容生产来定价,单靠某个元素定价并不合理。横向对比国外电视剧市场,光靠明星也是撑不起来的,还是得靠内容。”

  国家倡导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响应。影视产业发达的国家也不会仅根据明星来给电视剧定价,美剧也是以内容为主导,加上适类的明星匹配,而不是本末倒置。

  通知还提出“规范收视调查活动,确保收视率的调查机构具备合法调查资格,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切实维护行业秩序。规范收视数据应用行为,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格唯一依据,不得以收视率作为评价电视剧优劣和对员工进行奖惩的唯一标准。推动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中国特色收视调查体系,引导调查机构完善传统抽样调查、大样本收视调查、跨屏收视等收视调查方法和模式”。

  在赵彤看来,正是因为收视率造假,所以才产生了唯收视率的评价体系。“收视率造假是电视台跟电视剧生产方共谋的结果,收视率不真实,进一步推动了造假。这份通知是希望没有炒作,让收视率回归其本来的意义。现在要摒弃收视率造假和对赌收视率这种恶疾,同时提醒电视台你是一个价值观传播的平台,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忘记自己的公共服务平台属性,成为纯商人。你自己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用一个虚假的数据胁迫诱惑观众收看。”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近年来,一些网剧一味追求大IP,架空历史,玄幻修仙、打怪盗墓等题材流行一时,有的还大打“擦边球”。针对这些现象,通知还提出“按照媒体融合的总体思路,对电视剧、网络剧实行同一标准进行管理。对重点网络剧创作规划实行备案管理,加强节目上线前在思想性艺术性上的内容把关,进一步强化播出平台网站的主体责任。”赵彤认为,从价值观的层面上看,一个国家不能有两套审查标准,对电视剧和网络剧的审查也应该一致,价值观一致。“如果山西和河北的铁轨宽窄不一样,火车怎么开?”

  此外,针对明星片酬过高的问题,不少电视从业者还主张司法、税务部门介入,形成良好的纳税机制,并以此补贴电视剧创作的其他环节。对收视率造假的问题,除了技术手段,还应该以法律的手段来严惩震慑。归根到底,大家都认为,《通知》切实落地,才是电视剧行风变好的开始。

图为近年来较为优秀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最后一张签证》《父母爱情》

  创作者说

用税收政策调节高片酬

□ 高满堂(中国视协副主席、编剧)

  过往电视剧制片方、播出方见面后会聊聊收视率多少,但是今年发生了一个变化,大家见面,你要是说我这个剧播得好,我马上就会翻脸。为什么?因为剧播得好、收视率高就意味着买了收视率。业内也不叫买收视率,而叫维护收视率。所谓的维护,维护一个剧的收视率,一集就得花四五十万,利润全给人拿走了。所以说,收视率造假这个毒瘤不铲除,中国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没有出路。

  我的“80后”女儿说自己已经老了,跟不上形势了,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我们这一代人更是如此。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用一个词“引导”,包括今年全国两会上,我跟冯小刚也在探讨怎么引导,但我感觉我们的引导有的是失败的。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传承是断裂的,我们和现在这些孩子完全是两个世界。网络、电视台这些年培养了这么一批年轻的观众,培养一些审美层次很低的观众,他们看的剧必须是过家家似的、简单的电视剧。有时候看这样的电视剧,我感觉非常可笑,生活怎么是这样的?爱情怎么是这样的?稍微有一点阅历的人怎么会这么理解生活?

  现在大卫视的购片部主任,包括购片部的编辑,基本都是“80后”,他们家庭生活优越。他们的选片的标准可想而知。我们看到明年几大卫视的购片计划,太可怕了,还是这些东西。

  今年我到上海参加一个会,看某卫视排的一个购片计划,我听了20个项目的名字,最后让我总结,都是些都市青偶、古偶剧、仙侠剧,我全给人把名字说串了。底下坐的人很不高兴,说,高老师怎么说串了。我说都一样,你们的剧差不多,没有个性,故事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模式。我们的原创现在已经枯萎到了可怕的程度。如果再不提倡原创,不从剧本抓起,恐怕中国电视剧的事业,今天是繁荣的,明天将是凋零的。

  五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我觉得挺振奋。接下来,要考虑怎么执行,一定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

  既然面对着年轻观众,我们怎么办?或者说,我们怎么引导呢?比如,为了一个流量明星就可以把编剧全部换掉,这让我们多少年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这就需要理性的规范。包括高片酬,现在片酬上亿的至少已经有10个人了,一部电视剧的成本被流量明星占了七八成,谈何艺术。那么,就得有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节,包括公安、税务部门对偷税漏税行为的处罚。收的税如何补贴电视剧创作也得制定相应政策。

 

  

关键在于细则

□ 尤小刚(导演)

  《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14条里有7条是很有针对性的,但是要有相当明确的措施才可能真正奏效。

  据我了解,相关行业协会过段时间会发布关于生产成本的合理配置书,这是结合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的比例研究出来的,但我觉得,即使发布出来,要是执行不了也是没用。因为电视剧行业的顽疾需要综合治理,我觉得14条把综合治理基本的要求提出来了,关键是后面的细则。

  导向上的问题,像现实题材创作被忽视、历史被虚化等,是因为市场结构出问题而引起的。小鲜肉是资本包装出来的,然后资本通过维护收视率保证小鲜肉的资本价值,这是一条龙的。造假收视率不打掉,小鲜肉的天价片酬还是下降不了,导向的问题也就解决不了。

  说实在话,电视台片面追求收视率是作茧自缚,把行业搞得非常尴尬。我们应该发挥协会的作用,凡是买假收视率的一律禁止行业准入。

  以高质量的原创

提高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

□ 程蔚东(编剧)

  电视剧可能是在老百姓中影响力最强的大众文艺形式。中国是电视剧大国,怎样从大国往强国走,需要认真思考。我们有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已经很强了,但还达不到最强。

  我在浙江广电任职的时候,主抓了《温州一家人》,社会反响还算可以。我的经验就是抓原创,深入生活中间,艺术家确实会有独到的发现,然后创作原创的作品,这可能是最站得住脚的。老百姓喜欢看从生活中间发现的东西,这是他们接受的。我到浙大跟学生交流,问他们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吗?喜欢吗?她们说看啊,看完了怎么样?骂!骂什么呢?虚假。

  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一定是比以前的观众更有鉴赏力,更有判断力,更愿意接受更好的东西,我们的观众对艺术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他们的鉴赏力迅速提高。现在要让他们满意我们的艺术作品,必须从他们现实生活中,有独特的发现,从而以独特的艺术去吸引他们。

 

  

  台长说

应让司法介入查处收视率造假

□ 牟丰京(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党委书记、总裁(总台长))

  电视剧界有两个毒瘤:一是收视率造假的问题,一是演员片酬过高问题。我相信这两件事情解决了,能够极大地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收视率造假的问题,我个人有很多体会。重庆是收视率统计的重镇,因为重庆是一个直辖市,有3300万人口,按照我们的统计,凡是叫做区的就可以被统计在内。重庆现在是38个区县,其中22个是区,2400万人口算是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只剩900万。2400万人口比上海、北京的统计人口都要多。那么,搞收视污染和造假效果会比较高。有一些节目莫名其妙突然收视率飙高,有一些剧第一天在重庆市场上只占2%-3%,第二天能够冲到10%左右,这是很不正常的。

  治理收视率造假,只要真正做好两件事,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是司法介入,我在重庆专门跟市公安局的同志做过一些交流,抓收视率造假,比一般的刑事案件和经济案件查起来都要简单容易一些,并不是那么复杂,关键能不能下决心让司法介入,我很高兴看到《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里专门讲了这个事情,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切实维护行业秩序。

  此外,打击收视率造假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即现在大量的智能电视的普及和智能机顶盒的普及,给大数据统计、海量统计创造了非常好的技术条件。如果用大数据来统计收视率,那么用大数据造假的成本就会非常高,效果也一般,自然而然,收视率造假就搞不下去了。

  演员片酬过高,已经使这个行业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演员片酬过高,现在不少电视剧的成本,演员片酬达到全剧成本的60%-70%,过高的演员片酬使得制作成本不够,制作质量得不到保证,整个片子价格高了,电视台收购的价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一些视频网站也推波助澜,以致我们基本上买不起首轮播出权了。

  我曾在台里提了一个口号,根据我们的财力争取季季有大剧,月月有首轮剧,每一个季度争取跟大台拼一下。可事实上,现在连大剧的边都沾不上,人家一部剧得花两三个亿,比我们一年的购剧经费都要多。月月有首轮剧也根本实现不了,所以说现在的价格推得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广告经营越来越困难。其实,我们可以学习一下韩国是如何控制演员片酬的,他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也可以借鉴。

 

  

集中优势力量搞好创作

□ 马 跃(宁夏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我国每年生产的三分之二的电视剧不能在电视台播出,如何规范市场很重要,有序市场才能持续发展繁荣。行业里,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收视率。

  我认为,收视率的调查应该是半官方的,即采集的样本是民间的,但是权威性需要官方认可,这样结合起来就比较好。我们现在是纯市场化,包括大台对一些电视剧的采购,对节目的一些评价也是唯收视率。因而出现一些电视剧的文学内涵和逻辑思维缺乏,艺术美显得不重要了,人物逻辑也不重要了。比如《那年花开月正圆》其矛盾冲突可比《子夜》激烈多了,但是剧情的逻辑发展欠奉,人物可以掌控一切。因为收视率导向,我们缺乏时间去打磨熠熠生辉的作品。

  再说电视剧收购价过高的问题,像我们小台也就300多员工,大台几千号人。前几年有机构做过一个统计,大台一年盈利不到10个亿,投入100个亿盈利不到10个亿,利润率10%左右,我们小台大体上也是这样,我们收入3亿多的时候,盈利两三千万,大体上也是10%的收益率。那么我们辛苦一年下来为了什么?给小鲜肉打工?为什么不能集中力量来保证我们一年有几个好的作品,这是我们该思考的。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