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梨园戏的返本开新”研讨会在京召开

时间:2017年09月21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白伟
0

  2017年9月20日,为探索当代文化语境下梨园戏的返本开新,由深圳市聚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嬉习喜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傅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曾静萍;深圳市嬉习喜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天女联合发起的“梨园戏现象” 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研讨会旨在以梨园戏为契机,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作为中国仅存的最古老的南戏剧种之一,有着800年历史的梨园戏一直保留着唐宋南戏特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在传承古典戏曲本体特色的同时,它不断汲取新的艺术成果,彰显着当代剧场艺术之时尚品格。 

 “梨园戏现象”引发思考,点亮巴黎成为文化新热点 

  近年来,梨园戏涌现出一批批年轻的拥趸,他们中既有着专业、资深的京昆等传统戏迷,也不乏金融、时尚、传媒等各个领域的白领精英。这些连闽南话都听不懂的年轻人却喜爱在小长假中结伴“打飞的”往返泉州看戏。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每年年假保留项目。

  此外,梨园戏更是以它的古朴细腻深深吸引了海外观众,并多次受邀到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巡演,票房几度售罄,成为巴黎多元化文化市场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法国太阳剧社的艺术总监在看过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后,不仅赞誉有加,甚至双脚跪在主演曾静萍的面前说:“这是50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的演出”! 他们说戏曲的虚拟性和程式化,看似戴着镣铐跳舞不方便,但实际上是更高级的艺术表演语汇和演剧形式,具有象征性、概括性的艺术表达技巧,及艺术表现的更多自由和更大空间。

  梨园戏艺术:优雅细腻,古朴鲜活 

  为了让到场的嘉宾媒体有更良好的探讨氛围与背景,曾静萍团长带来了一些经典的梨园戏演出片段在现场播放,使得大家对梨园戏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梨园戏源于宋元时期,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它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戏曲中诸多文学元素及演出形态,同时吸收了闽南民俗文化,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剧种特色。梨园戏《御碑亭》风格委婉细腻,如泣如诉;《朱买臣(残本)》表演风格诙谐醇厚,古朴鲜活。

  在表演上,梨园戏整体风格优雅细腻,中规中矩,颇有法度,它有一套极其独特、严谨的基本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 , 对表演的手、眼、身、步等的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丰富多姿,细腻独特,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及舞蹈的艺术之美。

  除“十八步科母”之外,梨园戏依据人物和戏剧情节的需要,创造了“十八雨伞科”。《高文举》之《玉真行》是大旦独脚戏,唱做并重,其中的“十八雨伞科”,“一句曲,一步科”,描摹女子行路之难,每一步都有古代仕女彩塑的味道。美学家王朝闻在看梨园戏《玉真行》后说:“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侧面都是很美的雕塑艺术”。

  梨园戏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演艺术意蕴,使人们联想到当下的生活状态,时代背景和文化精神,从而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人的审美情感,愉悦身心,最后进入一种“悦心悦志”的审美状态。

  梨园戏的返本开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叫“梨园戏的返本开新”,返本开新(一作“反本开新”),所谓“反本”,是指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精髓;所谓“开新”,就是在坚持这些基本精神、继承发扬的前提下开拓创新。

  返本开新不是一味复古,而是让创新创作回到戏曲本体,回归虚拟性和程式化的戏曲美学。“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要深入传统,了解传统,掌握传统,然后再化用传统去观照时代特点和观众的审美需求,那这里面就自然而然地包含着在继承中创新了。

  对于曾静萍来说,返本就是努力回到梨园戏的源头,重新理解这个剧种最初的艺术自觉和趣味。在她的带领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挖掘抢救了众多传统剧目,《朱买臣(残本)》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出。它的复排以老艺人口述本为底本校订,再辅以晚清时期手抄残本,并请出56、57级梨园戏传承人悉心传授指导,呈现出了仅此一家的诙谐生动的大团圆版本。满台嬉笑怒骂,整旧如旧,浑然天成。

  而新编戏《御碑亭》更是对返本开新这一理念的推动与尝试。《御碑亭》的故事,出自《今古奇观》中的《王有道疑心弃妻子》,讲述的是明代,有一个叫王有道的读书人因妻子孟月华清明祭扫归家途中遇雨,与陌生秀才柳生春同在御碑亭避雨,尽管两人一夜无话,雨停天亮各自归去,可当王有道得知此事,疑心妻子不贞,不容有辩,而孟月华因丈夫的不信任与柳生春的出现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与感情,最终鼓起勇气“自休”的故事。

  主创从女性视角出发,着力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与人生选择,并将原故事大团圆之结局改为开放性结局,这样大胆的改编赋予了人物很强的人格独立精神。由曾静萍饰演的孟月华声韵、形体、表情以典雅细腻的演技将贞静、成熟、坚定的人物立起来,孟月华内心的张力、情绪的交锋隐而不发,隐忍克制直至自休一幕决绝爆发,细腻的情绪转变非常值得咀嚼。自休这一极具现代性的举动,也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反思明代女性地位与现代女性意识的碰撞。

  《御碑亭》保留了古老梨园戏的传统唱腔、演出规制,舞台中央除了放置一张由梨园戏传统道具“长条凳”演变而成的古式长凳外,无任何景片,这张古式长凳彰显了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它既可以是男女主人公家中的椅子和绣床,也可以是城外碑亭中的石凳,变化万千。同时,《御碑亭》邀请法国导演乔治·沃拉达担任灯光设计,大胆尝试现代手法,剧中场景的切换与情绪的渲染主要依靠灯光恰到好处的转换衬托,舞台空灵简约,将台下的注意力都留给了人物优雅细腻的表演。上海戏剧学院郭晨子副教授曾评价此戏“文本上以现代诠释古典、表演上以古典诠释现代”,可谓是返本开新的极佳解读。

  “返本”才能“开新”,“返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必将走“返本开新”之路。“返本”需要对我们文化的源头及其历代的发展有深切的把握。我们了解得越深入,就越有面对新世纪的强大生命力。“开新”,要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合乎时代的新解释,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来对今天的重大问题建构出新的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戏剧传统与独特表现手法之价值的深刻认同,在此基础上以开阔的眼界与广博的胸怀吸纳当代世界优秀的戏剧样式与剧场技术,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梨园戏牵手市场运营,古老剧种焕发新鲜魅力 

  戏曲既要传承,也不能忘记市场在传承中的作用。让观众欣赏高水平的戏曲表演,既是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是传承的核心内涵。

  在研讨会现场,聚橙网副总裁潘志鹏介绍聚橙网的背景、与曾静萍所带领的梨园戏剧团的合作缘由。聚橙网与旗下子公司嬉习喜戏一直以来以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为己任,致力于运用成熟的演出运营经验将更多传统的戏曲剧目推广到更多更广阔受众面前。为了更好的与曾静萍老师及梨园剧团合作共同推广梨园戏,聚橙网副总裁潘志鹏先生与曾静萍女士就梨园戏的市场推广相关事宜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梨园戏《御碑亭》《朱买臣》为切入点,深入合作,共同推广发展梨园戏艺术,嬉习喜戏将充分利用聚橙网遍布全国的剧场优势、优质的媒体资源及专业的演出经纪经验,为梨园戏的发展铺路。

  附录:梨园戏现象研讨会嘉宾名单 

  联合发起人:

  曾静萍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白玉兰奖获得者,《御碑亭》导演及领衔主演

  傅 谨 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艺术》杂志主编。《戏剧与影视评论》杂志编委会主任。

  邵天女 深圳市嬉习喜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到场嘉宾:

  潘志鹏 聚橙网副总裁

  胡月明 曾任文化部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秘书长,现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中文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动漫集团总会计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王鹏 中国文化艺术策划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策划与推广研究所副所长、北大青鸟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中国好声音艺人品牌策划、文化部艺术教育导师。

  陈秋淮 曾任北京人艺党委副书记、现北京市委《前线》杂志副总编、《北京文化创意》杂志主编

  于建刚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对外交流合作处主任、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戏曲民俗专家。

  张朝霞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主任、国家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常务副主席,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刘学忠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导演、07年央视戏曲春晚执行导演、曾任《戏苑百家》栏目主编,曾拍摄曾静萍宣传纪录片

  颜晓华 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基础部党支部书记。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会理事、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教育新闻宣传学会理事。

  黎柳茹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彩艺术团副团长、总策划,央视《翰墨音缘》栏目顾问。

  张纯吉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副团长、《御碑亭》主演

  曾 龙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导演、《御碑亭》副导演

  张婧婧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编剧、《御碑亭》编剧

  苏志强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灯光设计、《御碑亭》灯光设计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