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以一个家族史书写宏大的民族痛史

时间:2017年09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0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著名《白马篇》末八句,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凛然气概和崇高精神扑面而来,而当这几句诗被录于一本书的扉页,不仅恰当暗合了书中记述,亦恰切成全了书的主旨乃至书名——《忽如归》。

  日前,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上海三联书店在京举办了马来西亚著名华文女作家戴小华《忽如归: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作品研讨会及藏品捐赠仪式,王蒙、张炯、阎晶明、任启亮、纪斌、黄韬、李昕、谢冕、周明、阎纲、李洱、杨匡满、李炳银、黎湘萍、李建军、李朝全、王红旗、付红妹等作家、评论家及中国作协有关方面负责人对该书深入解读,并与作者戴小华深入交流,让人更加读懂书中叙写的这个家庭如何“视死忽如归”,更加明白《白马篇》于此书的个中深意。

  《忽如归》是一本写家庭史的小书,也是一本写民族史的大书

  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忽如归》是戴小华历时多年以纪实手法写就的一部家族回忆录,全书着重于1949年迁居台湾后的家人生活,尤其用较大篇幅记录了胞弟戴华光在轰动一时的“人民解放阵线案”中的经历,同时详细叙写了送亡故母亲回秀真回乡安葬的故事。书中所写的家族记忆和家族成员的各种命运,连接着两岸半个多世纪的复杂关系,隐藏了一个大时代的流离和集体创伤记忆,讲述了不为人知的血泪故事,展现了一段不应被人遗忘的历史。

  “读罢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相信小华写它时更是内心激荡。家园,对于她来说,是故土,是亲人,是国家,是心灵的归宿。梦里家园,更加深情乃至带几分悲怆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段历史,一个老乡,一个家庭,一个友人。”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曾如是言。研讨会现场,王蒙再次感叹,“该书获得极大的成功不是偶然,因为书中有太多历史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是戴家一家人和许许多多有类似经验的华人的,是超越国界、超越地区,甚至超越生死体验的,充满了超出意识形态范围的对中华、对乡土、对人民的爱。戴小华是关心现实、关心社会、关心人民命运的。她写得非常真实,也非常真诚,所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先由戴小华获中国游记征文徐霞客文学奖的散文《松花江的神奇》而对其印象深刻,后于上世纪90年代初便与其相识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表示,这位老朋友笔下书写的家事家史朴素真实,许多地方他读到便止不住流泪,“台湾的被隔离是中华民族百年多来的痛点,标志着无数人、过世先烈追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重要转折。一百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包括戴小华一家为此做出了前赴后继的努力和牺牲,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没有任何人能阻挡我们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坚定步伐。”

  在初审书稿的时候就被书中描写的一个家庭、展现的一段历史和传递的一种情怀深深打动,这是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的强烈感受。“书中戴小华女士向我们讲述了她的亲人在特殊年代和特殊环境中的个体经历。然而因为这些个体生命、命运与海峡两岸的重要历史节点和事件幸或不幸地纠缠交错在一起,从而让《忽如归》超越了一个家庭历史层面,而具有回望家国历史、书写民族记忆的更为宏大的格局和非凡价值。正如王蒙、陈思和、李昕三位先生在为该书撰写的推荐语中不约而同提到,《忽如归》不仅是一部个人化的家族回忆录,更是一部宏大的民族痛史。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忽如归》书写坎坷,但不一味慨叹苦难和沉溺于絮叨苦难,而是超拔其上,从亲情到家国再到信仰,拾阶而上,登达至更高、更宽广的境界,从而让这部作品真正具有了震撼人心却又温暖人心的力量。”

  作为这本书第一个读者,甚至是书中故事的第一个聆听者,著名出版家、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透露,最初,当戴小华把父亲戴克英、大弟戴华光,以及她把母亲灵柩运回北京的故事讲给他听时便被深深震撼和感动。“我当时就建议她一定要写下来,写出来果然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虽只是一本十来万字的小书,线索也很单纯,内容就是一个家庭故事,没有什么宏大叙事,但同时又是一本大书,作为一个家族史,它的代表性、概括力非常强。它以家庭的几个成员渴望落叶归根,渴望回归故乡故土,渴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写出了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的家国情怀。”

  “归”是故土、心灵、文化的回归,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诗学、文学最高境界

  弟弟十年囹圄,饱经磨难不改拥护祖国统一的初心,母亲即便生命终结也愿魂归故里身归故乡,一个“归”字,浓缩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沉浮中精神求索的内核,也是这部著作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力和潜在情节。

  祖籍河北沧州、出生于台湾的戴小华是中马两国民间往来解禁前,第一位正式受邀访华(1990年4月)的文化使者,是中马文化交流破冰之旅的参与者,是马来西亚全国性华人社团的第一位女性领导人,也是马来西亚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戴小华坦言,自从母亲在1999年过世,这个故事就开始在她心中酝酿。但因当时担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和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正在完成《当代马华文存》《马华文学大系》等巨大文献工作,一直无法定下心来书写。同时缅怀往事对于她来说也是最艰难的挑战。“可是,近二十年来,这段历史‘不能淹没’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频频催促,似乎不写出来,我的身心就无法得到安顿。”戴小华介绍,更大的书写困难是这个真实故事里的幸存者多是守口如瓶,不愿提及;而罹难者又根本死无对证。这种失语的痛苦不只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更是因为当事人内心驱之不去的创伤。

  为了完成这本书,近十几年来,戴小华不断探索及搜集资料,前往大陆、港台各地寻访当事人和知情者。“我之所以要费尽心血,查询真相,不在于批判控诉,而仅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近历史,去触摸伤痛,来努力弥平伤口,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而且,我以为历史的真相需要不断补充,历史的延续需要不断述说,只希望后人引以为鉴,让这段伤痛的历史不再重演。而且,我并不想只是述说伤痛历史,而更愿意强调受难者和受难者家属在陷入极度孤绝和悲痛中,有着一股强大的救赎力量,也就是‘爱的力量’。这些爱的力量包括有:亲情的,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这些都值得述说。也正是因为这些亲情、正义、信念及信仰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使他们能够迸发出奋勇向上以及超越苦难的决心,为这段冰冷的历史注入一股暖流。”所以《忽如归》核心在于“归”,意喻父母的回归故土,回归心灵,海峡两岸关系能回归历史,回归文化,最后在历史激流中一切都回归平静。

  “从一个家庭的坎坷和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政治、看到人性、看到历史,看到了很多内容。《忽如归》,归到哪里去?归入了平静、归入了真实、归入了质朴,归入人的生命的严谨。”正如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感叹,谢冕、阎纲、杨匡满、黎湘萍等专家不约而同地认为该著作不仅彰显了海外赤子真诚信念的回归,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正义事业的回归,同时,更引领了一种返璞归真朴素叙事方式和创作精神的回归,与当下许多充满泡沫的纪实文学形成鲜明的反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建军更是从中读出了一种久违的文学精神,“大陆的文学常常见到软弱无力且混乱无章法的书写,很难见到《史记·刺客列传》和《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侠士勇者和英雄气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伟大的精神传统,是民族性格里非常宝贵的东西,但《忽如归》将其写出来了,且那么有力量。她用从容、沉静、优雅的方式去写生活的严酷和人性的复杂,整体风格体验和美学精神是简单的复杂、平静的悲剧感、朴素的崇高感和深沉的一种激情,这很了不得。语言是朴素的,但是很有味道,没有很多大陆作家卖弄修辞的普遍毛病。中国汉语的最大的韵味在于朴素,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一种诗学、文学最高的境界,《忽如归》在语言上、文体上非常自觉,达到了这一境界。”

  戴小华此次将自己的著作版本和她收藏的台湾、香港暨海外华人作家著作的签名本和黄永玉先生亲笔题赠给她的酒鬼酒,以及马来西亚杰出画家钟正山为她画的一幅国画,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表达她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殷殷深情。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归”?

《忽如归: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 戴小华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4月出版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