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为时代抒怀 为人民而舞

时间:2017年08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景志
0

  为时代抒怀 为人民而舞——乌兰牧骑舞蹈创作谈

  第七届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近日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举办,来自全区各盟市17支乌兰牧骑共计600多名演员于角逐中竞相媲美,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了来自最基层的文艺工作者们的天籁之音、飞扬之舞。同时,本届艺术节首次将研讨会提升为“乌兰牧骑论坛”,群贤毕至、各抒己见。

  与时共舞

  多年以来,我与许多乌兰牧骑有过工作上的往来和感情上的交集。半个多世纪以来,乌兰牧骑创作表演的各种艺术作品难以数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不胜枚举,足以证明乌兰牧骑事业的后继有人、艺术水平的日渐其新。如果舞蹈家在创作心态和价值取向上,都能够像乌兰牧骑队员那样,自觉地向民族审美意识靠拢,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创作舞蹈,回报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和人民,那么,我们的民族舞蹈艺术在竭力寻找自己的民族根基、召唤民族灵魂的同时,力图将现代观念和传统的民族意识之流接通,何愁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优秀作品。

  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关怀指引。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时俱进地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条例和政策。三是重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四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传播那些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五是大力宣传推介优秀的编导人才和表演人才。从主观上说,一是乌兰牧骑的创作与表演,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准确的定位,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二是要加大艺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以自己的艺术品牌培育市场,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三是不断探索符合自己艺术发展的创作规律。

  人才培养

  60年来,乌兰牧骑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始终以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以题材内容的先进性、体裁形式的民族性、审美品位的群众性、艺术风格的鲜明性,不仅承续了上下一贯的优秀传统,也渐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团体的艺术风格。究其根本——“江山代有才人出!”

  以草原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为己任的乌兰牧骑,要想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钟情于乌兰牧骑事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创新,是人类最美好最独特的品质。但是,任何一位有所作为的舞蹈人才的成长,都需要多种复合的营养。但这种营养肯定会有一个因人而异的吸收消化过程,关键是怎样将其它舞蹈的理念、手法、技法化为己有。也就是说融合得好,叫做画龙点睛,融合得不好,叫做画蛇添足。

  真诚希望有条件的乌兰牧骑逐步培养出一些更加年轻化、知识化的人才,使他们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现代观众多样化审美需求的作品。

  情动于中

  任何一部艺术品的创作,都是主观的情与客观的物有机结合的产物。没有客观生活的矿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艺术家主观感情的投入,难以保证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的诞生。

  纵观历届舞蹈赛事中乌兰牧骑所呈现的作品,虽然未必都是尽善尽美,但却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乌兰牧骑编导通过在生活中的挖掘发现和艺术的提炼升华,使观众品味到生活之美在于真,人性之美在于善,舞蹈之美在于情的审美内核。只有将丰富的生活矿藏和真挚的创作热情有机融贯,才能够避免“书到用时方悔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困惑与尴尬。

  只有那些对自己的家乡和人民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才有可能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化作独出机杼的艺术作品。实践证明,乌兰牧骑成功的奥秘之一,就在于他们的心中始终装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强调了“源头活水”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按照我的理解,“源头”就是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活水”就是现实生活。当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时,须臾不可忽视民族文化是根、民族生活是源、民族精神是魂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遗憾的是,当我们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文化、生活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便会发现当我们都不否认艺术创作最终离不开人类生活的历史范畴的时候,却因文化的缺失将生活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反映论,误以为只要将某些源于畜牧业生产生活中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将田园牧歌般的草原风情渲染出来,便是用艺术的语言反映了草原生活,从而忽略了这些内在基因对深化舞蹈审美功能的重要作用。

  乌兰牧骑的实践经验启示着我们,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创作,都应当多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以独特的民族舞蹈语汇说出符合人物本身的“话语”。二是要用美的形式与真的内容,构成有灵魂有格调的审美意境。三是创业才能守业,创新才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四是要给予舞蹈以人文关怀和崇尚自然的充分体现。五是要注重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唯此才能维系住民族舞蹈的命脉,提升民族舞蹈的审美空间。

  继承借鉴

  从本质上说,艺术历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结果。当代乌兰牧骑的艺术走向,如果脱离纵向继承,就有失掉自己民族个性和艺术风格的风险;如果轻视或排斥横向借鉴的作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要求。

  毋庸置疑,一个人的记忆储存和思维能力非常有限,但在我们的有限记忆中,一定要给自己的民族文化留下多一些的储存空间。也就是说,乌兰牧骑的舞蹈创作如果丧失了本土化的立场,偏离了民族生活的轨迹,必然会造成艺术生态失衡,所谓的民族舞蹈现代化便无从谈起。

  艺术总是相通的。希望乌兰牧骑的舞蹈创作者要向作家、诗人、画家学习。舞蹈家也应当秉持对艺术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审美意愿。

  今年6月14日,我借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布小林汇报一部舞剧的机会,与布主席就民族舞蹈如何发展一事,进行了一番深入交谈。她在谈话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诠释内蒙古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要抓住民族文化的根,要深入现实生活,要了解当代牧民的审美变化。我们的蒙古舞一定要尊重蒙古民族的性格和习俗,要突出蒙古族表现形式的端庄却不扭捏、奔放却不粗鲁,要摈弃悲凉的状态和缠绵的舞蹈形式,要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要避免审美疲劳……对此,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衷心期盼乌兰牧骑在坚持文化自信、艺术自觉的实践中,在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为时代抒怀、为人民而舞的优秀作品。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