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良好的文学生态助力地域作家群崛起

时间:2017年08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 波
0

良好的文学生态助力地域作家群崛起

——“楚雄州作家群”暨余继聪、段海珍作品研讨会侧记

  地处云南中心的楚雄彝族自治州,自古便是“省垣门户,滇中走廊,川滇通道”。如今又在“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宏伟蓝图中,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在这片红土地上,和睦地世代居住着彝族、汉族、苗族、傣族、白族、回族、哈尼族、傈僳族等25个民族。8月1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和云南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楚雄州作家群”暨余继聪、段海珍作品研讨会在京举办。吉狄马加、白庚胜、叶梅、石一宁、包明德、李霄明、李朝全、赵晏彪、尹汉胤、陈东捷、牛玉秋、刘大先等作家评论家围绕“中国彝乡·开放楚雄,民族团结和谐,文化交融发展”这一主题,对楚雄的文学创作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和探索。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表示,在党的十九大之前召开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创作研讨会,正是一种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楚雄历史悠久,是东方人类的故乡。万家坝铜鼓、《查姆》史诗等,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文明标记。我们应当首先向这块历史深厚、文脉源远流长的土地致敬。通过这样的集体亮相让更多的云南作家走向全国,从而开拓视野,对作品加以审视和反思,是云南省作协不遗余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体现。

  据了解,楚雄州目前有中国作协会员13人,省作协会员104人,州县级作协会员466人。其中农民作者170人,彝族作者159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作家为创作主体、老中青都具有较强实力、规模较大的作家队伍,并产生了一批文学创作领军人才。楚雄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介绍道,近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建立了文艺创作扶持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每年拨款100万元扶持文艺创作和培养文艺人才。文学创作对外展示了楚雄彝乡的良好形象,对内提振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为楚雄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细数来,楚雄作家群成绩斐然:熊望平报告文学《一个生命的倒计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短剧一等奖;张永祥散文集《情感高原》荣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回族评论家马旷源成为楚雄乃至国内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的中坚力量;彝族作家卡罗、瑶族作家吴玉华、汉族作家余继聪等都在文学道路上不懈追求和努力……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尹汉胤在回顾新时期以来楚雄文学创作时表示,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地理现象。那就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那些多民族共居,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交通枢纽之地,往往会形成一种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汇、撞击、融合,进而形成多种文化包容、共生、借鉴的文化繁荣局面,进而形成作家群现象。这种文学群体一旦形成,便会制造出文学的“马太效应”,从而使该地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全面崛起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刘大先以李学智《大户》、秦迩殊的《雪色》、李夏《大地子民》、段海珍的《天歌》为例,谈到云南楚雄作家群“在边地讲述历史的方式及其问题”。他认为,楚雄作家群在边地讲述历史的长篇小说,与带有族群文化本位色彩的英雄书写(比如苏赫巴鲁、巴根、包丽英等对于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的英雄叙事)不同的是,其历史书写更多的是从英雄走向个人、从帝国走向地方、从前现代走向现代的转型,显示了我们时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形式多样性与观念多元性。

  评论家牛玉秋在分析楚雄散文四家时谈到,黄晓萍是社会的歌者,苏轼冰是生活的歌者,张永祥是民族的歌者,余继聪是文化的歌者。他们在年龄上形成梯队,已成后浪推前浪之势。每个人从二十几岁一开始创作,就笔耕不辍,坚持数十年。有了这样一群不倦的歌者,生机勃勃、前景广阔、魅力无限的楚雄将会以更加文学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具体分析了楚雄代表作家余继聪的散文写作。他认为,相对于楚雄作家群的大部分作家而言,余继聪创作的地域性,准确地说,来自那片养育了他精神的故乡沃野。在当下我们的乡村行将消失殆尽的历史节点,余继聪的写作,不能不说具有庄严的历史意义。经由岁月的蕴藉,这些永不消失的大地上的乡村万物,与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一道,实现了自我拯救般的回归,在土地的呼唤中回归,在母亲的目光、在屋顶的炊烟中回归,在村庄宗教般的传说中回归。

  其他作家评论家一致认为,楚雄州良好的文学生态和文化氛围造就了一代代中青年文学新人崛起,体现了楚雄作家群体的成长和传承,给少数民族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