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反角演员受“连坐”,网评环境需净化

时间:2017年07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楚 卿
0

  【事件】 演员扮演第三者形象遭网络暴力

  【观点】 只遵循本能、不经过大脑发出的声音挤压和淹没了真正的观剧空间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播出,演员吴越因扮演第三者形象,招来观众谩骂和人身攻击,迫不得已关闭微博评论,并更新微博晒出其父为表示勉励,摘引的一首侯宝林的诗:“演员生涯自风流,生旦净末刻意求。莫道常为座上客,有时也做阶下囚。”许多网友为演员点赞,也有媒体发声,谴责网络暴力。

  演员受其所扮演的反面角色“连坐”,常有人说:“挨骂是因为演得太好了,骂声是观众对演技的肯定,值得高兴。”这一逻辑有待商榷。演员的角色令观众捧腹大笑、泪流满面,是引发了共鸣,值得欣慰。李明启演容嬷嬷,平时出门遭白眼;冯远征演家暴者,至今仍是相关公益宣传中的“反面典型”——演员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留下难以磨灭的荧屏形象,观众“恶屋及乌”也属正常。但谩骂和人身攻击不在此列。笔者以为,演员挨骂,无论是因为演得不好,还是因为演得太好,都不是值得高兴的事。

  前不久,演员陶昕然也因扮演汉奸形象,被网友“问候全家”。面对“小三”“汉奸”,那些找到了绝对道德优越感,找到了绝对“正确”“安全”的情绪宣泄口,就一举挣开理性约束、文明准绳的人,那些不问青红皂白、动辄污言秽语的人,分得出演技好坏吗?有能力当“观众”吗?谈何“对演技的肯定”?以演员“演得太好”、观众“入戏太深”为这种现象“辩解”,恐怕过于乐观。一部分观众观剧心理的病态,以及造成这种病态的不正常的观剧环境,应当引起忧虑和反思。

  喧嚣的网络空间要负大半责任。如今微博、微信、弹幕通达,观剧无论是一人独坐,还是三五成群,无论通过电视还是视频网站,随时吐槽已成习惯。观众不是从人物身上看到自己、从故事情节中寻求解答,而是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等待他人应和,认同感大部分来自其他观众,这种乐趣,几乎已经超越剧情本身给人们带来的享受。满屏“哈哈哈”“啊啊啊”的无意义弹幕,就是这一症候最生动的体现。这种“催人发声”的机制,令观众观剧回归了原始状态,只遵循本能、不经过大脑发出的声音很难不嘈杂,很难不挤压和淹没真正的观剧空间。

  反观传统的实体公共空间,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影院、剧院,对人的基本要求无外乎一个“静”字。无论有多少人共同欣赏,只要“静”,便可各守一方独立的欣赏空间。相比之下,网络空间更像广场、体育场,人们观剧时“大喊大叫”的样态,与在广场、体育场观看演唱会、体育赛事时的反应如出一辙。由此凸显了一个事实,独处才能审美,群聚只有狂欢。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狂欢不是生活的常态,本该让观众思考现实、检视内心的影视作品,却只给予了狂欢空间,不留下审美空间,也不应是常态。

  大势几乎已经无可逆转。只因网络社区及剧方对“狂欢”情有独钟,又长于制造话题,鼓动观众发言,不问内容,只求数量,壮声势、炒热度,越挨骂越开心的也不在少数。在此环境下,演员吴越微博评论的“关闭”,不失为一种“静音”,让这一角观剧空间静下来,也让夹枪带棒而来的谩骂者静以自省。

  笔者注意到,演员吴越还点赞了一条微博,讨论的是《我的前半生》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对待女性,无论妻子还是第三者所持有的不平等心态,微博评论中热度高的发言都相当理性,触及社会、家庭问题也相当深入。网络空间生来自由,但不是必然喧闹,个体的自由也不必然导致群体的无序,鼓励有效评论、延时发布弹幕,恰当机制之下,闹中取静并非不可能。有人对谩骂者以“有病”“脑残”一言以蔽之,以为这种“低等生物”不需理会,却忽略了引导观众的重要职责,无论是电视剧从业者还是网络空间维护者、管理者,只以“演得太好”安慰演员、自我催眠,未免有些失职了。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