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璇拧”出敦煌舞蹈新理念

时间:2017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肖美鹿
0

“璇拧”出敦煌舞蹈新理念

——评兰州艺术学校的敦煌舞教学

兰州艺术学校的学生正在排练

  盛夏的黄河之滨,敦煌研究院兰州展厅举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兰州艺术学校罗泽燕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敦煌舞蹈新理念”教学成果在此全面展示。

  甘肃是敦煌舞的发源地,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就坐落在河西走廊的尽头。敦煌舞的创造性实践和命名就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甘肃省歌舞团编排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此后这部舞剧与兰州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大梦敦煌》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从那时起,舞台上跃动着的敦煌舞姿与千年石窟的敦煌壁画一起,成为无数舞蹈艺术家和舞蹈教育工作者对敦煌舞蹈的不懈追求。兰州艺术学校高级教师、兰州市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罗泽燕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上世纪80年代末,《兰州市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出台,罗泽燕是这部规划的起草者。从此,兰州艺术学校应运而生。罗泽燕作为学校的专业骨干,率先提出将“敦煌舞”教学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20多年来,这所学校在敦煌舞教学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舞蹈专业毕业生100%被全国各类高等艺术院校和部队与专业艺术院团录取,也就是说,罗泽燕所率领的年轻教师队伍,向外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舞蹈人才。

  艺术的耕耘说起来容易做到难,罗泽燕首先自己一头扎进了有关敦煌舞的资料中去,从《丝路花雨》《六臂飞天》等敦煌舞作品的早期演出,到所有探讨敦煌壁画舞蹈动律特点的文字资料,她都一一潜心研究,并聘请舞剧《丝路花雨》第一代编导之一的许琪担任学校艺术指导。经过反复摸索与实践,她和同事袁媛与许琪一起共同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等艺术学校学生运用的敦煌舞蹈教程,出版了《敦煌舞蹈新理念——飞天艺术形象教程》校本教材。

  这套教程运用了许琪所提出的“抻、曲、璇、拧、劲、意”敦煌舞蹈新理念,将其作为最基本的训练手段,通过抻曲练习、璇拧练习,让同学们尽快掌握敦煌舞蹈特有的“S”型造型和“S”型的动律特性。所谓“抻”就是拉长肢体,让肢体延伸无穷大;“曲”就是形成丰富弯曲的“S”型舞姿,实践发现“曲”中除了弯曲更蕴含着“璇”“拧”的动律;所谓“璇”就是“S”型线路在立体空间中的变化,找准立点,形成向上飘逸的感觉。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接触敦煌舞蹈的最初阶段,就理解了敦煌舞姿“颜筋柳骨”的特征,即“美而不媚,柔而不软,曲而不沉,激而不乱”。最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训练方法不仅使学生树立了美学观,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免了学生在训练中会发生的肢体伤害。从地面上的练习入手,避免了人直立时地心引力所产生的身体重量对抗力,与传统的芭蕾、古典舞基础训练互补,强化肢体肌肉的控制能力训练,从微小肌肉群练习开始,从敦煌壁画中的意境中开始,让学生在舞动中学习和了解敦煌文化,形成具有敦煌舞蹈“S”型造型和“S”的动律特性的肢体记忆能力。

  好的训练基础产生了好的艺术作品,罗泽燕与同事们共同创编的舞蹈《敦煌羯鼓舞》《敦煌天女》《盛世敦煌》《泉·水》等在演出中得到广泛好评,并荣获全国学校艺术展演一等奖、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铜奖、中国舞蹈“荷花少年”银奖等,使学生们在舞台演出中得到了最好的锻炼,也赢得了专家同行们的认可与尊重。2014年,罗泽燕带领《敦煌天女》赴瑞典交流与学习,当地媒体对演出给予了热烈报道和极高评价,这也是学校自创作品走出国门,首次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时光荏苒,罗泽燕的身影依然活跃在教室、排练场和剧场中,兰州艺术学校依然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学生。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