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吴凡个展“容身”在京开幕

时间:2017年06月19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周娜
0

“容身”之处,自由生长

——吴凡个展“容身”在京开幕

 艺术家吴凡在展览现场

吴凡“容身”系列作品(影像)

  6月18日,吴凡个展“容身”于798前方艺术空间开幕。2014年毕业于央美附中,目前仍在美国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陶瓷系就读的吴凡是位不折不扣的“90后”。对于她的第一次个展,她更多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兴奋与试探,积攒的艺术能量亟需寻找表达的出口,却又常常欲言又止。

  但当具体谈及“容身”系列的创作时,她又抛却初次应对个展媒体群访的不安,从容介绍自己的艺术思考:“可能是离开中国在美国学习的缘故,反而让我对我们中国传统的材质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地理解。我开始觉得如果去除掉陶瓷上轴后精美的外表,回归到陶土材质最本身的质感,这种粗糙、随机的形态,更可以将容器的容和器有意识地分离再组合,自由的生长其内在的空间,以无序的方式呈现一种比对关系。”

展览现场

  同时,身为女性艺术家,也让她对女性的身体与容器的概念之间产生了更多的联想,那种自然形成的曲线的柔美令她动容,故而在影像表达上她更多地表达呈现了女性身体与容器之间的隐喻关系。“容器”系列作品结合了雕塑、行为和影像三种艺术形态,尤其在影像表现上,吴凡更增加了“声音”部分的特别呈现,在录制影像的过程中,吴凡偶然发现模特在抚摸雕塑时,由于雕塑内部空间造型的变化而为这种摩挲的声音带来了某种“音乐性”,她索性对声音进行了着重的捕捉和呈现,也为影像作品带来了更深一层的艺术表现力。吴凡更是为这样在创作过程中的“小惊喜”深深打动,她对这种随机感的喜爱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吴凡“容身”系列作品

  区别于艺术家浸淫于创作中的激情和感性,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刘礼宾则对吴凡的作品有着更为理性和条里分析的解读:如果不把陶器视为一个实体,而是泥片切割空间形成的封闭体、或者半封闭体,那么对“泥片”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如此一来,用泥制作陶器的过程,就变成了用泥条,最后变成泥片围住“虚空”的过程。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虚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了。在这样一种理解中,一旦对最后成品没有实用要求,那么泥片的独立性就会被放大开来,艺术家创作过程就具有了相当大的自由度,可以把她的个人感知灌入其中。

吴凡“容身”系列作品

  刘礼宾认为,吴凡的作品可能凝聚了她三方面的认知与感受:其一,是她对“物物相生”制作方法的沉迷。盘泥条类似中国画的画线条,笔笔相生。尽管在最后作品中看不到泥条的存在,但泥面的有机弧线明显留存了她对线条走势经营的过程;其二,是她对“有机世界”的沉迷。这在很多女性艺术家身上都有所体现,比如奥基弗。不过后者用的是色彩和画笔,吴凡用的是陶泥;其三,通过拍摄裸体模特和陶器的组合照片,“身体”的曲线面体与陶器的曲线面体形成呼应关系。这里面暗含着两个层面的深意:一方面,作为容器的陶器和作为“皮囊”的身体,本来就有“容纳”的相通性;另一方面,吴凡通过摄影作品的意象折射出人在现实社会的境遇。

  在古代传说中有女娲抟土造人,而今身为女性艺术家的吴凡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泥土塑形。但女娲没有身体的羁绊,可以随时幻化成形。而作为人类的吴凡和我们,却不得不天天感知回应身体的各种需求,让物质和精神在我们身体内外交流。免不了还要天天为它到处找寻“容身”之所,而这种找寻既是物质意义上的,也是精神层面上的。

  据悉,展览展至7月1日。

 

 
(编辑:周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