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亟待重构

时间:2017年06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0

  在世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和文化科技化的大背景下,面对以网络为基本模式的传播格局,文化创造、传播和消费的平台、渠道和空间越来越广阔,和而不同,和而相通、和而相融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生态建构的基本原则。 

  ——庞井君
  艺术理论批评进入到一个可以作为也必须作为的时代。艺术批评要突破学究化、小众化、功利化、边缘化现状,必须强力发声,自树权威。
  艺术评论要改变滞后、萎缩、低迷的现状,必须以新的批评理念建构以文艺批评报刊和报刊文艺批评为主体的“媒体批评”,叫响“媒体批评”。
  ——向云驹
  在当下新的全球化与跨媒介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面临新的形势,而作为体现艺术研究成果重要平台的艺术类学术期刊与评论大报,是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艺术理论和批评的发展关系密切。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艺术研究水平,推进中国艺术理论建设与文艺评论繁荣发展,在5·23这个对于文艺发展来说极为特别的日子,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了“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第一届全国艺术类学术期刊主编高峰论坛”。论坛集结了50余家全国主要艺术类学术期刊和评论大报的主要负责人,涵盖了艺术理论、影视、戏剧、传媒、美术、设计、书法、音乐和舞蹈等艺术门类,以业界几乎前所未有的奢侈阵容来共商大势,共谋大业,努力吹响推进新全球化语境下重构中国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集结号。
  新全球化语境:期待形成一种新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
  75年前,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现代文艺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石,开创了中国文艺的新历史。75载之后的新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启文艺理论新征程?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看来,今天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和政治大国,其地位对于包括艺术理论在内的文化艺术提出了全新的时代性的要求,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个严峻的形势,即与经济强国和政治大国相对应的文化的力量却相当薄弱,软实力还相当“软”,这其中包括了艺术理论和批评。“我们看到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从西方引进的大量的理论话语,这自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机体,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几十年来,这些西方的理论话语在今天也面临着一个让我们弃之可惜,但是用之又无力的尴尬局面,也就是说中国自己的艺术生产与传播、艺术创作及艺术理论体系在几十年来对西方理论的吸纳中虽然实现了与国际与世界更好地对话,但同时我们民族体现中国特色的气魄、格局和话语框架在慢慢地减弱甚至消失。”
  基于此,胡智锋提出以“新全球化语境”来审视、重构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也就是说如果过去几十年,更多的是美国引领的全球化,在今天可能是中国在接棒引领新全球化,比如当下‘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其实都在布局新全球化,在这一语境中,中国的艺术理论该走怎样的道路,这应该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全新的重大的时代命题”。这也正道出了该论坛主题设立的初衷所在。
  这一主题聚焦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表示,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构的提出很有针对性,充分观照到了全球化、社会转型以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为文艺评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和文化科技化的大背景下,面对以网络为基本模式的传播格局,文化创造、传播和消费的平台、渠道和空间越来越广阔,和而不同,和而相通、和而相融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生态建构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文化主体一方面要坚守个性,确立自我价值,增强文化创造力,同时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才能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新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全国艺术类期刊之间的深入交流意义深远。”
  “我们终于在这十几年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我们并不因为吃麦当劳,并不因为观看快餐文化类的影视作品而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或欧洲人,我们发现我们依然特别喜欢吃中餐,我们的艺术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仍然是非常中国的,所以这就是让我们有前提来讨论新全球化这一命题。”《美术》主编尚辉指出了今天提出的新全球化和十几年前提出的全球化的差异。以最近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举办的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为例,尚辉指出我们在敞开胸怀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失去自我。“潘天寿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拉开中西绘画距离的时候,当时没有多少人能够跟着他的思想走,但是今天获得了一种历史回应的重要的原因就是,从20世纪以来我们向西方学习,拉近西方距离的过程中发现融合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有很多东西也失去了自己的传统。”尚辉希望由此说明包括中国美术理论体系在内新全球化语境下当代艺术理论重构的重要性。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表示,在当下古今中西之间与媒介更迭之际,一方面是种种西方前沿理论层出不穷,当代艺术越来越取代传统的文学成为激进哲学进行理论阐述与批评实践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学者挖掘自身的古典与现代传统,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同时密切联系当代各门类艺术创作实践与飞速发展变化的新媒介条件,发展着自身的艺术理论与批评阵地。因此,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正经历着关键的格局性的发展变化。
  重构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中国文艺批评当下亟需转身转型
  面对当下新全球化语境,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亟待重构,在这样的共识面前迫切需要探讨的便是如何重构,怎样从现实出发,寻求艺术理论与批评发展有新理念与新路径。专家对此从不同视角各抒己见。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是一个呼唤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这也是文艺创作最需要有思想感召力、有价值引导力、有艺术说服力的文艺批评的时代。同时,这又是中国文艺批评面临最大危机与挑战的时代。”基于纵向反观与横向反思,立足当下,《中国艺术报》社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深入指出,“全球化带来的是信息化、视觉化、网络化、图像化、形象化、感官化的时代,各个艺术门类争奇斗艳、百花竞妍。这种文艺景象与上世纪80年代由文学评论推动、引导、刺激而产生的文学创作繁荣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是时代转型、市场繁荣、经济发展催生的结果,而不是因文艺批评的激荡而生。相反,文艺批评在各个艺术门类空前繁盛的形势下几近成为文艺发展的短板,失语、失态、失责、失误时有所见,商业化、人情化、庸俗化、自闭化的艺术批评比比皆是。自然自发生长的文艺,一旦缺乏文艺批评的强力支撑与引导,必沦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虚假繁荣和野蛮生长。所以,中国文艺批评当下亟需转身转型。”
  中国文艺批评如何面向时代转身转型,向云驹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要向三个方向突进或选择。首先,改变文学评论一家独大的状况,大力加强各艺术门类、各新兴文艺业态的文艺评论,对文艺门类及文艺生态进行全覆盖。向云驹直击现实犀利指出,长期以来,文艺学一直是文学学的代名词,文艺理论基本就是文学理论,文艺批评长期等于文学批评。这种批评惯性、思维惯性乃至文化惯性,依然强大并被无形地维护。某些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和文艺评论刊物,实际上是文学理论批评评论刊物,某些著名刊物的文艺评论栏目,刊发的文章99%都是文学评论。而另一方面,艺术学已经上升为门类学科,拥有一大批一级二级学科;在文学逐渐小众化圈子化的时代,艺术走出没落的低谷,全面崛起:电视剧动辄万人空巷,电影票房时时飘红,戏剧最爱过节,美术市场吸引金融资本,书法溢入政治生态,琴童数以亿计,艺考年年吸睛。艺术理论批评进入到一个可以作为也必须作为的时代。艺术批评要突破学究化、小众化、功利化、边缘化现状,必须强力发声,自树权威。
  第二,改变评论主体一成不变的格局。艺术需要舞台,评论需要平台。任何评论都必须借助有效的传播平台。没有媒体就没有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评论。艺术评论要改变滞后、萎缩、低迷的现状,必须以新的批评理念建构以文艺批评报刊和报刊文艺批评为主体的“媒体批评”,叫响“媒体批评”。一方面媒体批评不是媒体自说自话的概念,而是批评界特别是学院派批评给出的命名。媒体批评是一个整合学院批评、职业批评、独立批评等各种批评主体和阵容的大平台;另一方面媒体批评还可自成一体,成为独立“媒体批评”样式。媒体或者载体的改变,是可以改变艺术历史的,文字、电影、电视、网络的出现,都曾以媒材的改变更新引发艺术史的历史转折。
  第三,改变传统纸质媒体评论一花独放的局面。大力加强报纸与期刊的媒体沟通互动,加强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强纸媒与广播、电视、网络、移动媒体的评论渠道建设和互动,实现文艺评论的多媒体、全媒体、新媒体的传播和深度融合。这一切都呼唤我们在建构艺术批评大平台时,也要构建起新型的大评论观。比如,在新媒体领域,艺术批评就需要突破传统媒介媒体,扭转失声、失范的现状,必须有全媒体的在场意识和责任担当。艺术评论家要重视和硏究网络生态、网络文化、网络文艺。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文艺生产方式的变革,文艺传播形态的变革,乃至文艺思维的变革。网络重聚了大众的眼球,改变了大众文化形态,在巨大的集合能力、超规模的聚合能力中嵌入了小众传播、圈子传播、选择性传播和碎片化传播。我们必须据此思考、定位文艺批评新的意义和变革。我们要在众声喧哗、莫衷一是中释放主流评论的正能量,要把权威评论的影响力从传统媒体融入到全媒体,要大力开辟新媒体文艺评论阵地,让我们拥有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
  “最近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哲学界老师跟我谈起文艺评论,他说我从一个外行的角度看当前文艺评论应该克服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一味地吹捧式的评论,另外一种倾向是一味地否定式的攻击,我们应该倡导讨论式评论。”以具体评论准则着眼,庞井君强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的重要指示,我们应该树立文艺评论新风,倡导真心交流,真诚对话,深入讨论,不断接近真理,追求美的艺术境界,推动文艺发展和理论研究,克服物理学界所说的“内卷化效应”,实现广义进化论创立者拉兹洛所说的,文艺评论的“量子化跃迁”。
  胡智锋则强调,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以及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系列讲话中,就包括艺术理论与批评在内的中国文艺发展方向、我们的道路选择、我们的任务与使命,都做了面向未来、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提炼与概括,发出了建构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号召与动员令。作为体现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批评的探索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各个期刊、报纸担当着特别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引领性的角色。各期刊、报纸主编对于艺术理论与批评在新全球化语境下的内涵、外延、方向、道路、方法等的认知和判断,对于中国艺术理论与批评的格局重构起着举足轻重的引领性的作用,希望共同努力,推进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建构与发展。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