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桅杆”远去,现代音乐精神不倒!

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
0

2017第十五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

“桅杆”远去,现代音乐精神不倒!

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等集体谢幕 韩 军 摄

  青年作曲家郑阳的《远去的桅杆》(为管弦乐队而作),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辨,反映人类重大历史事件,揭示人性内涵的大型作品。4月2日,这部12分钟的作品作为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的特别委约作品,由指挥家吕嘉指挥澳门乐团进行了世界首演。5月21日,以“远去的桅杆”为题的2017第十五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开始前,北京现代音乐节出品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与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中国音协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钢以中英双语致词,对到场的全体来宾予以诚挚的问候和热情的欢迎。今年是北京现代音乐节15周年,他们回顾了音乐节的发展历程,立足实际,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开幕式音乐会上上演的六首作品在时间上从1930年跨越至2017年,在地域与文化上纵贯东方与西方,不同的表达内容与情感相互交织,在现代音乐的语境下激发出强烈的回响。除20世纪法国作曲大师梅西安的《被遗忘的祭品》(1930)和苏格兰作曲家詹姆斯·麦克米兰的《挽歌》(1986)两部作品外,其他几部均为近年的新创作品。青年作曲家郑阳的《远去的桅杆》(2017)是打击乐与管弦乐作品《黎明的桅杆》的姊妹篇,全曲由一个悠远而深邃的序幕引入展开,呈现宏大壮阔的历史画卷,奇丽而神秘的种种意象和色彩层层叠入,动荡交汇,幻化出极其丰富的听觉效果。德国当代作曲家奥利弗·施内勒尔的《五行/水》(2013)是五部作品组成的套曲中的一部,是这个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作曲家对于音乐联想的、表达的特质以及音乐组织和设计的各种形式,有着深厚的兴趣,从现场演绎来看这部作品的策略也正是受到作曲家独特的兴趣而驱动。叶小钢的作品《峨眉》是由北京交响乐团及四川爱乐乐团共同委约的小提琴与打击乐二重协奏曲,叶小钢为创作此作品曾多次前往四川采风,作品以音画的形式对峨眉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进行描绘,小提琴就像是作者的心思,而满台摆放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打击乐器营造出的“声响”则像是“扰动”作者“心思”的神凡世界。

  整场音乐会的高潮在于作曲界泰斗杜鸣心的歌剧终场节选《冼星海在俄罗斯》(为男高音、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世界首演。而在这部作品的背后有着十分唏嘘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附近的一个书店,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年轻作曲家杜鸣心正在翻阅书籍,一个俄国女人定定地看着他问,“您是来自中国吗?”杜鸣心回答,“是的,我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学习作曲。”那女人问他,“您知道冼星海吗?”杜鸣心说,“当然,他是我们中国伟大的作曲家。”女人激动起来,噙泪道:“终于看到一个他故国来的学子,一张东方面孔,您想不想去看看他的骨灰?”杜鸣心当然非常想,于是他们叫了一辆出租车,奔赴郊外的陵园,骨灰盒上赫然用俄文拼音写着“黄训”,那是冼星海的化名。女人名叫拉舍尔·萨蒂耶夫娜,犹太裔,中学英语老师。1944年春,她在哈萨克斯坦与冼星海认识并结成伴侣,冼星海临终时,就是她陪伴在床前。此次上演的15分钟“午夜将至”作为歌剧《冼星海在俄罗斯》的终场节选,表现了冼星海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的最后场景,痛彻心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的演出阵容也是一大亮点。担任演奏的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是中国管弦乐团中的新鲜血液,虽正式启动还不足百日,但已经凭借独有魅力的演奏风采获得了社会专业人士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音乐作品,乐团体现出了其兼收并蓄的演奏特点与艺术追求。同时,音乐会邀请到胡咏言、夏小汤、焦阳、陈琳、张艺五位中国当代知名指挥家轮流执棒,携手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打击乐演奏家胡胜男、男高音歌唱家谢天、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共同打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现代音乐盛宴。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