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仰视精神海拔——河北梆子《李保国》的现实意义及艺术感召力

时间:2017年05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万素
0


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中,邱瑞德饰李保国,许荷英饰郭素萍  相春霞 摄

  太行石壁呼啸,燕赵大地悲歌,2017年4月9日是李保国同志逝世一周年忌日。习近平总书记曾盛赞他“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倡导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们都要向他学习“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日前,在河北省委宣传部直接关怀下,河北梆子剧院创作的现代戏《李保国》在石家庄公演。

  “那是谁的身影,脚步匆匆。他在太行山里走了一生。那是一片片贫瘠的土地,他用知识绘成风景……”这首饱含深情的主题曲,伴随剧情跌宕起伏回荡在剧场上空,台上台下情感交融,观众与演职员共同沉浸在仪式般凝重的氛围中,再次接受当代英模的精神洗礼和感召。剧作家孙德民遵照艺术创作规律,细致入微地体察李保国的情感意志,深入开掘出人物强大的内心世界、独特的气质秉性与伟岸人格。演出令人潸然泪下,鲜活的艺术形象跃上河北梆子舞台。

  >> 李保国的所作所为“最接地气”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他以科技富民为己任,35年扎根太行山区,生命足迹踏遍太行山脉的沟沟坎坎、羊肠险径和乱石荒坡。这部剧作的文本结构以李保国入住邢台岗底村为切入点。第一场,课题组初到岗底,满山满坡片麻岩映入眼帘,生态环境相当恶劣。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认真记录、分析数据,从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到市场需求,多方面细致考察寻求破解之道。“这里的气候、光照适宜种植优质苹果”。一个十分乐观的结论,给岗底人带来希望的曙光。背负着全村人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李保国领着村民们同心协力说干就干。他们胼手胝足战天斗地,劈荆斩棘移石筑坝,聚土聚水开山造地。扫除小农经济的零散与落后,岗底村建成100亩高标准水平梯田,种上了一片绿油油的苹果苗,把脱贫的希望种在村民的心头上。舞美设计者调动起大屏幕LED表现手段,百亩苹果园长势良好的可喜景象映射在大屏幕上,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观众体味到当代新农民改天换地艰辛劳动的价值,更憧憬着现代科技造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片壮阔前景。

  这部剧作的现实意义非同小可。李保国带领乡亲们在太行山开辟出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推广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草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等,为山区建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他在绿岭成功引进种植良种薄皮核桃,创造出树苗培育种植、果实深加工、市场营销及生态旅游一体化的产业扶贫新模式赢得口碑,慕名者接踵而至。李保国胸有朝阳,志向宏大,信念执着,气势夺人。他设想把这一套产业扶贫模式推广到整个太行山,让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让更多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有谁知道他胸中还装有多少愿景蓝图尚待描绘?30年前,李保国的科研思维就已逼近时代前沿,他的科研实践力求与国际接轨。他的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具有前瞻性,紧跟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宏伟战略,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独特贡献。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保国就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实干家。他作为北方经济林专家、大学教授、博导,选取课题都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都为了使群众受益。李保国领衔的课题组,每个选题都紧贴农村科技扶贫重大国策,每篇论文都事关国计民生。他足踏太行山,整天钻山沟,并非仅仅为科研实验获取一般数据或难点的突破,他是实实在在地带领农民去拔穷根。若用当下时髦的词汇说,李保国的所作所为“最接地气”。

  在前南峪,他一头扎进村,搞小流域水土养护综合治理待了十余年。他似乎将自己定位成农技服务站的普通技术员,没日没夜奔忙在普及推广农林科技的第一线。他认准哪里有需求就是号令,往往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不问对方是否相识,他一准儿脚踩油门即刻奔赴现场亲临指导。

  李保国的人生是壮丽的人生,但并非全无遗憾。他和妻子郭素萍长年累月在深山沟里安营扎寨,为村民们引进最新农林科研成果,如幼果套袋、间苗整枝、革新灌溉设备等,他总是手把手地传授给迫切渴望知识的农民。他将面临中考的儿子东奇由保定中学下迁至就近的内丘县中学,让人匪夷所思。众所周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难道不明白?别人家望子成龙钻头觅缝把孩子送进师资优势的名校,或为子女择校不惜重金租住学区房,李保国夫妇忙碌中全然无暇顾及。大学教授自家儿子竟无缘上大学?他们对小东奇受教育问题的忽略,最终酿成全家人的遗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之大业吹响了集结号,家国与个体孰轻孰重?只能选择顾大家舍小家。这对夫妇既顾不上儿子的学业,也顾不上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第三场,父母与儿子交心的细节编织颇具匠心。小东奇被转入内丘中学,虽近在咫尺,仍然整日不见父母的面。思念亲情心切的小东奇竟想出打架的“招数”,惊动校长和村支书才与父母见到面。“爸,妈,你们真的很崇高啊!”难得见面,小东奇实在按捺忍不住满腹委屈,抱怨嘲讽和着泪水倾泻而出:“我真羡慕你们的学生,羡慕那些农民,甚至我还羡慕那些果树,你们把温暖、呵护都给了他们……”孩子的话似重锤撞击着父母的心,也猛烈撞击着观众的心。

  正值成长年龄的东奇呀,你心里有多少委屈要哭诉?有多少遗憾期盼心理补偿?你的父母亏欠你真的是太多太多!创作者精心构思布局的尴尬情境,让人顿生锥心之痛。这里的反衬更是烘托,创作者并非谴责为人父母失职,年幼之子亲情缺失的侧写,传达出对高尚人品的景仰。音乐家设计出双亲表达歉疚的整套唱腔情感浓烈,凭借河北梆子音调忽而奔放激昂忽而委婉细腻,表演艺术家以声情并茂的演唱、如泣如诉的念白传递出来,合力建构出戏剧舞台上诗情流淌的审美张力,让现场观众耳热心酸无不动容。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长期透支健康的李保国年仅58岁就倒下了。他何尝不知健康对生命有多重要?为追赶果木种植栽培季节,他心忧百姓何以放得下?又怎能安心住院治疗?他硬是以牺牲个人健康付出代价,以牺牲自身性命去成全别人,去满足千千万万农民脱贫致富的热切期盼。35年扎根太行山一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常常“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生活极度不规律已成常态化。他患上了重度糖尿病、疲劳性冠心病,血管狭窄到做支架都没有可能。得知他病情的村民们不无悲伤地说:“李教授这一身病都是活活累出来的呀”!

  “绿叶当报根”,年幼时奶奶曾经的嘱托他怎敢忘怀?童年受苦受穷的苦难记忆、“逢灾年草根树皮和着泪水吞”的锥心之痛,他终生难忘。由一个幼年失怙靠乡亲们拉扯大的农村苦孩子,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打心眼里感恩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如今他学有所成,自身生存状态有了改观,却见不得乡亲们依然在吃苦受穷。他全心全意扶贫攻坚,致力于山地生态建设,致力于科技兴农国之大业,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地回报社会。他的精神原动力不仅出于一颗感恩的心,出于知识分子本能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出于党和人民的儿子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出于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无限忠诚,更出于真正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使命感。

  >>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现实生活中的李保国敏于行讷于言,没留下什么豪言壮语。“把李保国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李保国”“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些就是他最质朴的心声。李保国教书先育人,“考进这所农业大学,不就是为了改变家乡贫穷,改变家乡落后吗?”“大论文就是一幅太行画卷,好论文就应该写在农民心里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论文写在这雄伟壮丽、巍峨多姿、美丽富饶太行山”是他的美好愿景。“让教授、科技工作者懂得农民,贴近农民,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懂科技的专家”,孙德民站在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制高点,赋予剧中人李保国这些激情澎湃的话语时代精神,铺展开李保国心中理想的瑰丽画卷,是对他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一种升华。

  李保国生前承担了不少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已取得28项研究成果,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在他有生之年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编写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大学教材。他亲力亲为研发的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以及富岗优质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的开发培植等科研成果,无不浸透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素萍,这辈子我就是想干点儿事,干成点儿事,干成点儿对老百姓有益的事儿”“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咱就掌握这点知识,你说该不该报效他们?”剧中,李保国夫妻间这番推心置腹的话语感人至深!他就是这样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忘我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李保国吐露心声:“应该感谢太行山的乡亲们,是你们给了我太行山这个舞台。”剧作中,这些经典台词的确是他掏心窝子的话,艺术家们向观众敞开了他坦白的襟怀,展开了他深沉的内心世界。

  除夕夜,夫妇二人相对无言,两碗方便面凑合过大年,这场戏尤其感人至深。李保国夫妇风尘仆仆驱车数十公里由太行山赶回城里家中,什么年货都来不及准备,屋里凉炕凉灶的吃食全无。这时,屋外邻家除旧迎新的爆竹声已噼噼啪啪地燃放起来,学生们向老师拜年的电话也已接踵而至。他们这才发现原来记错了日子。宛如影视剧镜头语言的大特写:这对伉俪数十年夫唱妇随,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笃意深,全都浸泡在两碗方便面中。剧作家对生活细节的精心提炼和巧妙编织,不经意间撞击观众心扉,让人心痛鼻酸眼泪夺眶而出。

  >>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李保国时刻牵挂着革命老区的英雄后代,豁出命来为太行山区农民趟出一条致富路。太行山麓前南峪、岗底、绿岭、葫芦峪的村民们,先后受惠于李保国引进推广的农业科技知识,终于战胜了贫穷的命运,乡亲们无法表达感激之情。第七场,导演铺排出群众送行的大场面非常感人。丰收时节,闻听李教授就要离村,乡亲们纷纷赶来,自发送来了又大又红的苹果、黄澄澄的小米和个儿大味道甜的白薯等农副产品,想让他品尝分享丰收的喜悦,被他一一婉言谢绝。村里办的公司要送他干股,他也坚决拒收。舞台上的李保国坚定地说:“我要是为了挣钱,就不来太行山了”,多么掷地有声!乡亲们亲昵地称他“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在这看似极其平常的称谓后面,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情义呀!

  这部剧作起点高,富于艺术感召力。孙德民将英模人物置身特定戏剧情境中,让舞台角色绽放出比生活原型更高、更集中、更典型的亮色。发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优势,写人、写心、写情,直指人心;父子情、夫妻情、乡亲情,情满太行。

  打破新闻报道和戏剧的边界,在叙事中着力揭示人物内心,让宣传报告升华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主创团队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河北梆子剧院的演员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舞台上角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那般生动鲜活,富有丰沛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邱瑞德、许荷英饰演李保国夫妇,吴桂云饰演华子奶奶,三朵“梅花”同台,透过唱念做舞尽情挥洒、出神入化的表演,将不同人物的个性情感揭示得惟妙惟肖,观众渐入审美佳境。我们期待随着各地巡演场次的递增,表演者对角色有更深刻的体验,表演更富于生活质感,舞台风格更加灵动,艺术表现力更加提升,成为一部优秀保留剧目。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虽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而追逐物质享乐忽略灵魂建构的人只是行尸走肉。革命战争年代的白求恩、张思德,和平年代的雷锋、焦裕禄等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发向上,我们记忆犹新。然而曾几何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品质哪里去了?市场经济浪潮对人们灵魂的剧烈冲刷,财富标志成功的价值误导之下,尽管现实生活中道德高标世风日下,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渐行渐远,类似的“道德神话”缺失,但你应该确信:时代楷模李保国就活在当下!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