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中芭《大地的咏叹与起舞》将首演

时间:2017年04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艳鸽
0

中芭《大地的咏叹与起舞》将首演,芭蕾大师约翰·诺伊梅尔——

“我不久将离开这片大地,但春天还会回来”

芭蕾版《大地之歌》 Kiran West 摄

  2012年,中央芭蕾舞团和世界知名芭蕾编导、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尔合作了芭蕾舞剧《小美人鱼》,用中芭团长冯英的话说,那次的合作,使中芭的剧目制作水准和演员的艺术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4年后,在中德建交45周年之际,中芭再次邀请约翰·诺伊梅尔来到中国,打造一部名为《大地的咏叹与起舞》的现代芭蕾作品。这部作品由约翰·诺伊梅尔的两部新作《大地之歌》和《春与秋》组成,将于5月12日至14日登陆北京天桥剧场。

  《大地之歌》来到了中国

  在当今世界芭蕾舞坛,约翰·诺伊梅尔被誉为最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大师,他从事芭蕾事业超过半个世纪,如今年过七旬,创造力依然活跃。他执掌汉堡芭蕾舞团40余年,将该舞团带入巅峰,成为世界顶级芭蕾舞团之一,并创作了几十部芭蕾佳作,包括《茶花女》《尼金斯基》《仲夏夜之梦》《小美人鱼》,以及根据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交响曲编创的10部芭蕾作品等。

  本次将要上演的芭蕾作品《大地之歌》即根据马勒的同名交响乐改编。马勒的这一作品创作于1908年,作曲灵感来源于中国唐朝诗人李白、张继、孟浩然、王维等人的诗歌,包括《悲歌行》《枫桥夜泊》《客中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送别》等7首。芭蕾版的《大地之歌》,是约翰·诺伊梅尔受邀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所做,2015年在巴黎首演,2016年由汉堡芭蕾舞团在德国演出。今年,《大地之歌》来到了中国。

  50多年前,在约翰·诺伊梅尔还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一名年轻舞者时,他参与演出过一版由英国著名编导肯尼斯·麦克米兰编导的芭蕾作品《大地之歌》。这是一段对他来说“很特别的、有启发性的经历”。后来,他成为一名芭蕾舞编导,并且在编导之路上不断成熟,几乎已经编创了马勒所有的交响乐,但唯独没有涉足《大地之歌》。“我一直留着《大地之歌》,因为有之前麦克米兰的版本在前,那实在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约翰·诺伊梅尔说,“50年过去了,我很高兴自己还活着,而且作为一名创作者,依然保持着对芭蕾的热爱。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可以把《大地之歌》改编为芭蕾了。”

  “生命有限,但幸好我们还有记忆”

  在约翰·诺伊梅尔看来,马勒的交响乐《大地之歌》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它介于交响声乐和交响乐之间,而且创作灵感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启发。他介绍,马勒在创作《大地之歌》时,正处于生命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不如意的事情接连发生:6岁的女儿夭折了,他沉浸在丧女之痛中;被维也纳国家交响乐团解雇了;被检查出来患有心脏病……“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非常有限了,也是在这种境遇下,他拿到了一部中国诗歌的翻译作品,他知道德语不可能完全翻译出中国古典诗的意境,但这些翻译过来的诗歌,还是触动了他的内心世界。”

  “中国唐代的诗歌,其实和歌曲是非常像的。不同的人对它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也会对它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约翰·诺伊梅尔说,“那些唐诗中蕴涵的最深层的情感,马勒在那个人生阶段有很深刻的领悟。以至于他在创作《大地之歌》时,自己重新翻译和撰写了歌词,尤其是交响乐的最后一章《送别》,其中的歌词,基本上不是唐诗的翻译,而是马勒重新创作的。”约翰·诺伊梅尔说,自己很难用语言去准确地描述芭蕾作品《大地之歌》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及它是什么风格。他是用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理解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历史。“芭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现代的、这一刻的作品,当大幕开启,不管演员们跳的是18世纪的作品,还是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作品,在演出的时候,它就是当下的。”

  “芭蕾作品《大地之歌》的主题,是关于告别的。”诺伊梅尔说,“人类的生命是有终点的,我们能够活在地球上的时间,能够唱歌跳舞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拥有记忆。在交响乐的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马勒描述了当我们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回顾过往的一生,我们可能会想起那些愉快的时光,游戏,品茶,女孩们在田野上采花,在音乐中一起跳舞。”

  在马勒《大地之歌》的最后,德语版的唱词大意是:我不久将离开这片大地,但是春天还会回来,还会不断回来,直到永远。“这是整部作品中最让人感动的部分。正是这句唱词,让我想到了之前创作的《春与秋》,就有了将这两部作品放在同一场演出中的想法。在世界芭蕾舞台上,这样的尝试是首次。”约翰·诺伊梅尔说。《春与秋》是他根据捷克作曲家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的《E大调弦乐小夜曲》而创作。在芭蕾作品《春与秋》中,“春”和“秋”不仅指季节,也分别暗含了“迸发”和“落下”之意,在舞台上,舞者将用肢体展现出春的生机和秋的收获。

  在舞台上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次在北京的演出,芭蕾作品《大地之歌》将会沿用其在巴黎首演时约翰·诺伊梅尔的一个创意。他从《大地之歌》钢琴谱的版本中节选了一部分,将其放在了整部作品的序幕。他解释:“序幕是钢琴演奏,和随后的交响乐演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同时,钢琴演奏的这一部分,和第六章《送别》也有内在的联系。”此外,在《大地之歌》的演出期间,每场演出将会有两名中外歌剧演唱者献唱。

  马勒在创作交响乐《大地之歌》时,融入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比如用曼陀铃来代替琵琶或者柳琴的声音,以此来诠释他理解的五声音阶和中国意境。约翰·诺伊梅尔听出了马勒音乐中的中国韵味,在创作芭蕾作品《大地之歌》时,他同样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比如,其中一些设计会融入中国建筑的元素。

  和4年前与中芭合作《小美人鱼》时承担的角色一样,此次的《大地的咏叹和起舞》,约翰·诺伊梅尔不仅是编导,也再次担任了服装设计、灯光设计和舞美设计。“作为一名编导,不仅是将舞蹈和舞台结合,我还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约翰·诺伊梅尔说,在他年轻时,想成为一名画家,所以他用了很长时间学习画画,但是后来理想变了,他想去跳舞,想成为一名舞蹈编导。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所有的才能就结合起来了”。“舞蹈编导也是在空间中画画的。在舞台上,我是想创造一个世界,因为这样的初衷,所以有时候邀请别人任设计师时,我会有担忧:彼此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以至于互相失望。所以我就亲自设计舞台上的一切。”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