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古琴能更好地传承是因为爱

时间:2017年03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庭曦
0
  古琴能更好地传承是因为爱
  ——访诸城派古琴传承人高培芬
  
  古琴断是断不了的。实际上真正热爱的人还是很多。有他们在,古琴就会一直传承下去。
  “因为打谱工作的不足,我国古代遗存的几百个不同版本的三千多首乐曲一直沉睡着,目前我们琴人能演奏的不足百余首,这实在是音乐界的一大遗憾。现在咱们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把沉睡的宝藏挖掘出来,做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挖掘就是传承,传承就是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诸城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高培芬说。
  高培芬从事古琴艺术研究、演奏、教学已近五十年,近年来,为了复活更多的古曲,她更是多方呼吁重视古琴曲的打谱活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她就提出了《建议国家文化部组织全国第五次古琴打谱活动》的提案。
  何谓打谱?“打谱就是琴人依照琴曲的内容、演奏规律、派别特点等将‘减字谱’合理地划分节奏,使之可以演奏。”高培芬说,古琴独有的“减字谱”发明于唐代,是取汉字的偏旁部首,再加数字进行组合而形成的演奏专用谱。由于它只标注了左右手指法和音位,没有明确的节奏识别,因此千百年留下来的古琴谱既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笔让琴人觉得“头疼”的遗产,“不将它们转化成有节奏的谱子,就无法弹奏,因此打谱就成了琴人们唤醒这些遗产的工作。”
  打谱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并且艰苦漫长的工作。高培芬介绍,为了恢复古曲原貌,琴人需要阅读大量与曲目有关的书籍史料,还要根据当时音乐的节奏、调性和曲式结构等规律,经过反复地推敲和修改,最终才能定稿,因此打谱素有“大曲要打三年,小曲要打三月”之说。
  高培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大学里系统地学习了声乐、钢琴、音乐理论等,这对她传承古琴帮助很大,对她而言,“不是把一个曲子打出来就算完成了,古琴曲首先是音乐,打出来是要给人听的,要知道音乐怎么走,如果打出来太难听了,那就起不了打谱的作用,失掉了音乐的感觉。所以打谱要追求旋律的美感,有时候我自己也会陶醉在里面。”
  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工作,高培芬从挖掘整理的琴谱中选择了十几首,编纂成《高培芬古琴打谱集》,于2013年底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个人形式出版的古琴打谱集,受到了许多古琴爱好者的广泛欢迎。
  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高培芬始终牢记老师张育瑾的教诲:绝不能放弃古琴,让诸城派断了。但上世纪80年代传承古琴非常艰难,按高培芬的话说,她是求着别人来学琴的。为了挽留学生学琴,她不但不收学费,甚至留一些家远的同学在家吃饭,将收藏的琴给学生拿回家用,“这在现在看来是很奢侈的事情,哪有人舍得拿老琴练习的,但还是有学生对我说,‘老师,这破木板的琴一点都不好听,我不学了。’我觉得那个时候传承实在是太艰难了。”现在回忆起来,高培芬仍有些难过。
  但想到老师说的:“你要是不坚持,咱们诸城派古琴就消失了。”高培芬下定决心,即使再苦再难,也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弹下去。正是老师的嘱托,让高培芬在这几十年里,每时每刻想的说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传承古琴,可以说古琴已经深深地扎在了她的心里,融进了她的血液里。
  工作之余,高培芬撰写了古琴论文几十余篇,发表于国家一级刊物;这些年,她培养了千余名古琴学生,带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其中王川、李欣、马立婧等下一代的传承人,也正和她一样传承诸城派古琴。“随着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这些年国家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建设,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琴的人也很多了,我作为传承人非常高兴。”高培芬笑道。
  对于近几年,随着各种传统文化热,古琴也跟着热起来了的现状,高培芬一面认为大家喜欢是好事,有利于推广古琴艺术,一面也有些担忧。“古琴要大范围推广,我觉得不可能。自古以来,它就不是个大众的艺术。你看伯牙子期,就是说知音之少。古琴就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是个好事,但是不一定非得学,可以当一个爱好和欣赏者。”
  古琴讲究传承有序。高培芬认为,每一个琴曲都有故事,有内涵,如果具备音乐的素质更容易理解琴曲,“并不是说简单弹出来完成一个演奏就行了,你弹琴要感动别人,弹的曲子里面要有内容,要让人家能听出喜怒哀乐来,该重的重,该轻的轻,这样人家一听,你弹的是那么回事。像京剧一样,起码要有功夫。”
  虽然“琴棋书画”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琴跟其他三项比还是寂寞的,但高培芬并不担忧这个:“必须要学的人喜欢,不能强求,逼着学是出不来的。喜欢,你就能做得很好,如果是热爱,你就成功了。”
  她认为,即使不能大规模推广,也不会影响古琴艺术的延续,“古琴断是断不了的。实际上真正热爱的人还是很多。有他们在,古琴就会一直传承下去。”
(编辑:王士婷)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