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到清华艺博与吕佩尔茨“对话”

时间:2017年03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雪娇
0

  继开馆展“对话达·芬奇”受到广泛关注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日前再次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吸引力的展览——“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展”。展览由中德双方共同策划,展出了吕佩尔茨自1968年至今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共计104件,包括88件架上绘画和16件雕塑作品,包含了吕佩尔茨从最早激情狂热的“酒神赞歌”系列到近10年创作的乌托邦式的“阿卡迪亚”系列,再至近年来的作品,折射出吕佩尔茨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艺术历程和不断升华的情感积蓄与乌托邦想象。

  吕佩尔茨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巴塞利兹、伊门多夫、彭克、基弗等人共同催生的“新表现主义”,有力地改变了西方当代艺术史的“地形图”,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3月27日,76岁的吕佩尔茨现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慕名而来的观众见面交流,他表示,他还能继续创作20年。

  据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法国艺术家纷纷逃往美国纽约,为正处在现代主义探索初期的美国艺术家带去了极大的鼓舞,催生了美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本土画派——抽象表现主义,标志着西方艺术世界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随着欧洲战后的重建,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和意大利新表现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纽约西方艺术世界中心地位的相对衰落。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们,普遍反对极少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创作思想,认为艺术家应该回归到架上绘画的创作之中,同时,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其中,吕佩尔茨因其个性张扬、风格独特被称为“怪杰”。

  展览中,观众可以沿时间主轴,近距离地感受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吕佩尔茨艺术创作经历的几个重要风格变化期:20世纪60年代创作个性鲜明的“酒神赞歌”系列;70年代进入“主题绘画”期,创作了大量军帽、钢盔、铲子等“德国主题”的画面;80年代转向偏向神话、历史及仿古典大师的系列作品;90年代更加关注绘画的形式;21世纪以来,吕佩尔茨努力将寓言与哲学相融,画面充满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省悟,尤其是2010年后创作的“阿卡迪亚”系列,充溢着对人类过往历史和遥远未来的想象,这种饱含哲思的艺术创作风格一直延续至近年来创作的“鲁尔区”“裸背”等系列中。

  中国文联副主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展览总策划冯远表示,除艺术家身份外,吕佩尔茨也是艺术教育家、作家、爵士乐钢琴家,他努力倡导自由式氛围的营造,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这对国内的艺术教育也有启示意义。吕佩尔茨本人则显得十分谦虚,他认为,绘画是一门古老的技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都无法代替绘画的重要性。他还坦言,近日在中国了解到的一些工作坊,也让他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汲取了营养。

  本次展览由德国MAP收藏协办,德国贝尔艺术中心赞助,将持续至4月28日。

(编辑:杨玳婻)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