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弘扬传统文化,要抓住热闹打开门道

时间:2017年03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邑 生
0

弘扬传统文化,要抓住热闹打开门道

——从李白和杜甫赠诗话题走红网络说起

  李白和杜甫近来在社交媒体上忽然“火”了起来,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本人发了个微信朋友圈,而是因为有“好事”网友发现:杜甫有多首赠李白的诗,但李白却只有一首《赠汪伦》。一时间,众多网友参与到了这一“发现”的传播和讨论中来,搜集展示他们的诗作,猜测他们赠诗数量悬殊背后的原因,有网友调侃“很重视的友情对方却不看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大概就是杜甫对李白的感觉吧……”,更有网友称李白为“网红负心汉”,由此引发了一场网络狂欢。

  不难看出,这一网络事件的出现和前段时间大热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全民参与传统诗词热潮密切相关。更深层次来看,则是以今年春节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标志的全社会从上到下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诗词、传统文化如今有多“热”,从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就可见一斑:政协记者会上,有委员用一系列数字说明《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火热反响;政协大会发言中,也有委员从《中国诗词大会》谈到“中华文化的泱泱大气”;政协小组讨论中,则有委员对比“岁月的大浪淘沙,湮灭淘汰了世界上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而中华文明,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传统文化话题闪耀于议政建言、讨论国家大事的平台,成了今年全国两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这个大背景出发来看,李白和杜甫赠诗话题受到网友追捧,虽则在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可以说它为当下的传统诗词热、传统文化热又增添了一例鲜活的注脚。

  当然,诸如此类网络狂欢式的传统文化热潮,多容易流于表面。对于大多数网友而言,围观李白和杜甫赠诗,完全是出于一种猎奇心态,不求甚解,甚至有“腐文化”的成分在其中推波助澜使话题偏离方向。但换一种角度来看,这样的贴近网民欣赏习惯、容易吸引他们注意力的话题,又是绝好的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和起点。所以,如何往下引导这类话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有一家媒体,在报道了这一网络事件后,专门请几位专家作出了权威解释,提出其实李白与杜甫是有相互赠诗的——就流传到今天的资料来看,杜甫赠李白的诗有十几首,李白赠杜甫的诗“起码明确的有三首,疑似的有一首”;进而谈到诗人之间互相赠诗、写诗的传统——如果后辈给前辈写诗,“就不完全是你写一首我就要回一首”,性格上的差异也在诗人交往中有所影响,还有其他因素,导致诸如李白和孟浩然、孟浩然和张九龄、白居易和元稹、王维和孟浩然、王维和裴迪等诗人之间互相赠诗情况都不尽相同……如此一来,不仅解答了网友心中的疑惑,还把这个话题延伸开来,让网友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了解到了更多古代文化的知识,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样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热潮,更需要深度。有热潮,就会看热闹;有深度,才会看门道。随着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网上的李白和杜甫赠诗式的热点必然会越来越多,抓住这些热点做好延伸阐释工作,把广大网友的兴趣和理解不断引向深入,必将成为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