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对动荡世界的关注与关怀——第60届荷赛观察

时间:2017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曹培鑫 彭天笑
0

  

当代热点组单幅一等奖 巴吞鲁日的对峙 乔纳森·巴赫曼

  当地时间2016年7月9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场游行中,一位身着长裙手无寸铁的年轻黑人女性淡然面对全副武装的警察。

  

人物类单幅一等奖

  ISIS遗留下了什么

  玛格那斯·文曼

  由于伊拉克和库尔德部队发起了一项军事行动,一名五岁的小女孩从苏摩尔逃亡,她的母亲正用手不断轻抚她的头发。

  

日常生活类单幅二等奖

  汗水铸就中国梦 王铁君

  中国徐州一所体操学校的4名学生,在下午做脚趾压力训练30分钟。

  

热点新闻类组照三等奖

  地中海移民

  马修·威尔科克斯

  当地时间2016年6月29日,一艘木船里挤下了大约540个男人、女人和小孩,其中多数难民来自厄立特里亚。

  2月13日,第6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在阿姆斯特丹揭晓。美联社记者厄兹比利奇以《土耳其暗杀》捧得年度图片大奖。而获得此项荣誉,却使这张图片再次陷入争议之中。

  这幅作品拍摄了2016年12月在土耳其发生的一起突发事件: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卡尔洛夫在参加一个艺术展的开幕式讲话时,被一名土耳其警察突袭并身亡。袭击者在射击之后,高喊口号:“不要忘记阿勒颇,不要忘记叙利亚,我们在经历痛苦,你们也不能好活。”

  摄影师记录了袭击发生时的紧张场景:袭击者面孔狰狞,右手持枪,左手高举,食指伸出,表情凶恶。而在他旁边的地面上,已经中弹身亡的卡尔洛夫倒在血泊之中。

  针对《土耳其暗杀》的争议主要围绕着,将最重要的奖项颁发给记录此次暴力袭击的作品,是否会导致此事件的额外媒体曝光,从而为恐怖分子传达的信息大开方便之门。毕竟,荷赛每年都会吸引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在现场或者网上观看获奖照片。

  围绕获奖照片的争议很快升级,因为在奖项结果公布不久,荷赛评委会主席富兰克林就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言辞激烈地反对《土耳其暗杀》获选“年度图片”,他的理由正是,媒体不应该成为恐怖主义的代言人。

  记录暴力不等于宣传暴力

  很不幸,媒体是恐怖主义的双生花。专业主义的报道规范要求新闻界对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给予细致深入的全方位报道。恐怖袭击当然是最重要的突发事件,因此也受到媒体的重点关注。而恐怖主义正是借助大众传播的力量,将其所欲传达的政治诉求和恐怖威胁传递出去。因此,长期以来,专业性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张力都是新闻批评的重点议题。

  对此,新闻界的普遍报道准则是,既要准确及时地报道恐怖袭击事件,又不要成为恐怖主义的代言人:包括不传播恐怖主义分子的形象,不传播恐怖袭击的血腥画面,也不宣传恐怖主义者的政治诉求。

  而依此不算严格的标准判断,《土耳其暗杀》基本上遵守了新闻伦理,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了袭击发生的一刻(袭击者还打伤了另外三个人),照片中也没有过于血腥的场景。就连袭击者口中的口号:“不要忘记阿勒颇,不要忘记叙利亚,我们在经历痛苦……”听起来也像是受害者的无力呐喊。

  正因为如此,荷赛的评委们才力排众议,甚至是评委会主席的观点,最终将年度图片大奖颁发给《土耳其暗杀》。在此次激烈的恐怖袭击的背后,是旷日持久的叙利亚战争带给人民的伤害,也是大国政治与小民苦难的鲜明对照。联想到当下遍布欧洲的叙利亚难民,此次战争中,哪有真正获益的人民!这难道不是2016年最不该被忘记的重要事件吗?

  记录暴力,不等于宣扬暴力。《土耳其暗杀》最终获奖,正说明荷赛在把握新闻专业主义标准与新闻伦理的动态平衡中,尺度精准,深思熟虑。

  另一种暴力,另一种关怀

  如果抛开对暴力记录的适当性的讨论,深入探讨此届荷赛获奖作品中的暴力议题,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当代热点组单幅一等奖作品《巴吞鲁日的对峙》由路透社的乔纳森·巴赫曼拍摄,照片记录了2016年7月9日,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警察局外,在一场针对警察暴力的抗议中的一个瞬间:大批警察全副武装,严阵以待,而活动人士叶希娅埃文斯身穿长裙,昂首挺立,束手就擒。这种强烈的对比让照片具有了一种悲剧的美感。

  当代热点组组照一等奖作品《屹立的石头》由摄影师安铂·布莱肯拍摄,这一组照片展现了防暴警察在美国达科他输油管线劳工营地外的一条马路上驱逐游行者的场景,其间动用了橡皮子弹、辣椒喷剂、泰瑟电击枪,以及拘捕等种种手段。在其他时间,他们还使用了军用车辆、水枪、催泪瓦斯,并被指使用了冲击手榴弹。

  《乌克兰的黑暗日子》获得长期报道组一等奖,《今日俄罗斯》的记者瓦勒雷·梅尔尼科夫拍下乌克兰空袭过后的惨状:断壁残垣之中,火焰与浓烟一并升起,逃出房屋的夫妇仅着内衣,十分狼狈。丈夫回头望着自己居住的家园,而妻子披头散发,夺路狂奔。

  此外,获奖照片中我们还能看到被特种部队突查时吓得惊慌失措的伊拉克女孩;怀抱被炸弹所伤的侄儿的阿富汗妇女;以及在菲律宾铁腕禁毒政策下被枪杀的“毒贩们”。

  这些照片充满暴力的元素,虽然拍摄的内容与风格各有不同,有一点却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所记录和描绘的,都不是正面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而是暴力给弱者所造成的苦难。

  关注针对平民与弱者的暴力,而不只是战场上的暴力,已经成为荷赛的一种传统。无论是被割去鼻子的阿富汗少女,还是被炸身亡的伊拉克儿童,抑或是手无寸铁面对国家暴力的游行抗议者,他们被暴力和伤害带来的创伤最严重,也最容易激起观者对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对暴力施加者的反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荷赛所关注的是另一种暴力,而这种关注的动力,不是窥私与嗜血,也不是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恰恰是对弱者的同情,还有对暴力的反感。

  争议即是荣誉

  从1955年开始,荷赛已经颁奖60次。过去60多年中出现的获奖作品屡屡引发争议,似乎成了不断重演的戏码。这些争议经常围绕暴力的再现是否得当的话题展开。而静心想来,荷赛只不过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相较于危机四伏、步步惊心的现实世界,比赛本身显得相当无害,甚至可以看作只是一种独特的反映与言说而已。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荷赛虽然经历争议与非议,却保持了对这个动荡世界的关注与关怀,并且常常提醒如你我这般,对战争与暴力没有切肤之痛的旁观者,我们对人类同胞的苦难的关怀,还有欠缺。

  正因为如此,乐以真心面对世界,勇于同情弱者,敢于抗议暴力与强权,成为了荷赛不变的核心价值。60年走来,初心不改,争议终将变为荣誉。

  当代热点组单幅一等奖 巴吞鲁日的对峙 乔纳森·巴赫曼

  当地时间2016年7月9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场游行中,一位身着长裙手无寸铁的年轻黑人女性淡然面对全副武装的警察。

  人物类单幅一等奖

  ISIS遗留下了什么

  玛格那斯·文曼

  由于伊拉克和库尔德部队发起了一项军事行动,一名五岁的小女孩从苏摩尔逃亡,她的母亲正用手不断轻抚她的头发。

  日常生活类单幅二等奖

  汗水铸就中国梦 王铁君

  中国徐州一所体操学校的4名学生,在下午做脚趾压力训练30分钟。

  热点新闻类组照三等奖

  地中海移民

  马修·威尔科克斯

  当地时间2016年6月29日,一艘木船里挤下了大约540个男人、女人和小孩,其中多数难民来自厄立特里亚。

  对动荡世界的关注与关怀

  ——第60届荷赛观察

  □ 曹培鑫 彭天笑

  2月13日,第6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在阿姆斯特丹揭晓。美联社记者厄兹比利奇以《土耳其暗杀》捧得年度图片大奖。而获得此项荣誉,却使这张图片再次陷入争议之中。

  这幅作品拍摄了2016年12月在土耳其发生的一起突发事件: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卡尔洛夫在参加一个艺术展的开幕式讲话时,被一名土耳其警察突袭并身亡。袭击者在射击之后,高喊口号:“不要忘记阿勒颇,不要忘记叙利亚,我们在经历痛苦,你们也不能好活。”

  摄影师记录了袭击发生时的紧张场景:袭击者面孔狰狞,右手持枪,左手高举,食指伸出,表情凶恶。而在他旁边的地面上,已经中弹身亡的卡尔洛夫倒在血泊之中。

  针对《土耳其暗杀》的争议主要围绕着,将最重要的奖项颁发给记录此次暴力袭击的作品,是否会导致此事件的额外媒体曝光,从而为恐怖分子传达的信息大开方便之门。毕竟,荷赛每年都会吸引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在现场或者网上观看获奖照片。

  围绕获奖照片的争议很快升级,因为在奖项结果公布不久,荷赛评委会主席富兰克林就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言辞激烈地反对《土耳其暗杀》获选“年度图片”,他的理由正是,媒体不应该成为恐怖主义的代言人。

  记录暴力不等于宣传暴力

  很不幸,媒体是恐怖主义的双生花。专业主义的报道规范要求新闻界对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给予细致深入的全方位报道。恐怖袭击当然是最重要的突发事件,因此也受到媒体的重点关注。而恐怖主义正是借助大众传播的力量,将其所欲传达的政治诉求和恐怖威胁传递出去。因此,长期以来,专业性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张力都是新闻批评的重点议题。

  对此,新闻界的普遍报道准则是,既要准确及时地报道恐怖袭击事件,又不要成为恐怖主义的代言人:包括不传播恐怖主义分子的形象,不传播恐怖袭击的血腥画面,也不宣传恐怖主义者的政治诉求。

  而依此不算严格的标准判断,《土耳其暗杀》基本上遵守了新闻伦理,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了袭击发生的一刻(袭击者还打伤了另外三个人),照片中也没有过于血腥的场景。就连袭击者口中的口号:“不要忘记阿勒颇,不要忘记叙利亚,我们在经历痛苦……”听起来也像是受害者的无力呐喊。

  正因为如此,荷赛的评委们才力排众议,甚至是评委会主席的观点,最终将年度图片大奖颁发给《土耳其暗杀》。在此次激烈的恐怖袭击的背后,是旷日持久的叙利亚战争带给人民的伤害,也是大国政治与小民苦难的鲜明对照。联想到当下遍布欧洲的叙利亚难民,此次战争中,哪有真正获益的人民!这难道不是2016年最不该被忘记的重要事件吗?

  记录暴力,不等于宣扬暴力。《土耳其暗杀》最终获奖,正说明荷赛在把握新闻专业主义标准与新闻伦理的动态平衡中,尺度精准,深思熟虑。

  另一种暴力,另一种关怀

  如果抛开对暴力记录的适当性的讨论,深入探讨此届荷赛获奖作品中的暴力议题,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当代热点组单幅一等奖作品《巴吞鲁日的对峙》由路透社的乔纳森·巴赫曼拍摄,照片记录了2016年7月9日,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警察局外,在一场针对警察暴力的抗议中的一个瞬间:大批警察全副武装,严阵以待,而活动人士叶希娅埃文斯身穿长裙,昂首挺立,束手就擒。这种强烈的对比让照片具有了一种悲剧的美感。

  当代热点组组照一等奖作品《屹立的石头》由摄影师安铂·布莱肯拍摄,这一组照片展现了防暴警察在美国达科他输油管线劳工营地外的一条马路上驱逐游行者的场景,其间动用了橡皮子弹、辣椒喷剂、泰瑟电击枪,以及拘捕等种种手段。在其他时间,他们还使用了军用车辆、水枪、催泪瓦斯,并被指使用了冲击手榴弹。

  《乌克兰的黑暗日子》获得长期报道组一等奖,《今日俄罗斯》的记者瓦勒雷·梅尔尼科夫拍下乌克兰空袭过后的惨状:断壁残垣之中,火焰与浓烟一并升起,逃出房屋的夫妇仅着内衣,十分狼狈。丈夫回头望着自己居住的家园,而妻子披头散发,夺路狂奔。

  此外,获奖照片中我们还能看到被特种部队突查时吓得惊慌失措的伊拉克女孩;怀抱被炸弹所伤的侄儿的阿富汗妇女;以及在菲律宾铁腕禁毒政策下被枪杀的“毒贩们”。

  这些照片充满暴力的元素,虽然拍摄的内容与风格各有不同,有一点却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所记录和描绘的,都不是正面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而是暴力给弱者所造成的苦难。

  关注针对平民与弱者的暴力,而不只是战场上的暴力,已经成为荷赛的一种传统。无论是被割去鼻子的阿富汗少女,还是被炸身亡的伊拉克儿童,抑或是手无寸铁面对国家暴力的游行抗议者,他们被暴力和伤害带来的创伤最严重,也最容易激起观者对受害者的同情,以及对暴力施加者的反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荷赛所关注的是另一种暴力,而这种关注的动力,不是窥私与嗜血,也不是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恰恰是对弱者的同情,还有对暴力的反感。

  争议即是荣誉

  从1955年开始,荷赛已经颁奖60次。过去60多年中出现的获奖作品屡屡引发争议,似乎成了不断重演的戏码。这些争议经常围绕暴力的再现是否得当的话题展开。而静心想来,荷赛只不过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相较于危机四伏、步步惊心的现实世界,比赛本身显得相当无害,甚至可以看作只是一种独特的反映与言说而已。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荷赛虽然经历争议与非议,却保持了对这个动荡世界的关注与关怀,并且常常提醒如你我这般,对战争与暴力没有切肤之痛的旁观者,我们对人类同胞的苦难的关怀,还有欠缺。

  正因为如此,乐以真心面对世界,勇于同情弱者,敢于抗议暴力与强权,成为了荷赛不变的核心价值。60年走来,初心不改,争议终将变为荣誉。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