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80后90后作家未来有无限可能

时间:2017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周明全
0

  2月9日晚,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先生在微信上贴出了《青年作家的未来在哪里》一文,瞬间爆屏,截至2月15日上午10:30,阅读量6030次,点赞97个。足见文坛对“青年作家”的关注之热情。对青年作家的表现和未来,丁帆教授很是悲观。当下的青年写作所呈现出的杂芜之状,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不少年轻写作者,仍无法把握当下这个变幻不居的时代,无法准确理解时代精神,甚至也存在丁帆教授所说的“体制召唤”和“商业诱惑”的问题。

  过去,文学主要是在体制的号召下,在传统纸媒的推动下,通过发表、评奖等诸多手段,来强化和推介一个作家,而能享受到体制力量的作家,毕竟不是多数,所以逐步形成现今这样的,由莫言、阎连科、刘震云、贾平凹、余华、格非、王安忆等这些为数不多的“大树”来支撑着的文学生态。这生态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持续近三十年的时光。随着这几年对前代作家关注的视觉疲劳以及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写作状态,我们的文学确实是气象不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也确实都很悲观地看待当代文学。

  但是我以为,今天的文学,并不像有些人判断的那样不堪,认为是衰落了,更不是耸人听闻的“文学已死”,而是文学在写作和传播上,呈现出更为广阔和深邃的空间。现在在“80后”“90后”这一批年轻作家的写作中,尽管还看不到所谓的文学“大树”,但却形成了一片片的文学森林。尤其是新兴网络媒体的兴起,恰逢其时地让年轻写作者们赶上了,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通过网络或新兴的传播媒介如微信平台等,参与了当代的文学建构。譬如近年各种民间诗会的兴起,一大批青年诗人的涌现和成熟,都是不容忽视的崭新的文学现象。也因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诸如前代写作者在体制和纸媒上获得了堪称满足的写作快感,今天已不是他们的所爱。他们再也不像前几代作家那样,一味盯着纸质刊物和体制评价。在他们眼里,纸媒和体制的重要性已经衰退。可以说是网络,改变了当代文学写作的大气候,也改变了当下青年作家的创作心态。

  “80后”作家如此,现在正在成长的“90后”作家更是如此,他们的思维、视野也更加开阔,价值观也更明确。只是,我们不能以评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的标准来评价他们。“80后”“90”后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成长于社会资本高速积累的90年代,无论生活环境还是接受的教育,都比上几代人好了许多,这使得“80后”“90”后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上都与前几代人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而“90后”出生和成长的时间段,不仅是经济崛起的新时期,也是文化更加多元开放的新时期。所以说“80后”“90后”的写作,是更自我、更个性化,甚至更放纵、更本真的写作。他们不乏真真的有真情实感的写作,为生命本身的写作,是生命抒发的需求。这样的写作,和生命是黏血带肉式的关系,彼此之间联系紧密,贴得很近。——而我以为,一些见心见性的写作,可能暂时不能被接受和没得到应有的评价,应该从更长远的时空看,让它去接受时间的检验。

  在“60后”包括之前的几代作家中,因为写作而改变命运的例子实在太多。他们在当时受管制较多的年代,写作难免受到自我确立的目的和来自体制的干扰,进而影响文学的品质。以我的观察,可以预见的是,如今的“80后”“90后”,以及今后的写作者,他们的文学,将在没有外界目标的干预下发展生成。他们未来的创作成就和作品质量,绝不会低于他们的前辈,这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从阅读和写作技法上看。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学的翻译引进,对“50后”“60后”甚至“70后”作家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其时能尽快地阅读到面目一新的西方作品甚至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可以说绝大多数如今当红的作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许多都是依靠模仿西方文学而逐渐建构起自己的文学版图。“80后”“90后”作家不一样,他们成长的时代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译著已经很泛滥地被翻译引进,别说那些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即便在西方只能算三流的作家的作品,也被跟风的中国出版界大量翻译引进。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了。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不少青年作家都有留学的经历,他们不用再借助译本便能直接阅读,这对他们的成长帮助是巨大的。

  我们没有必要悲观。因为在我看来,昔日的那种由体制和纸媒所形成的文学老圈子老黄历该翻过去了,包括那些所谓的评价。青年作家还处于成长中,还有无限可能。换句可比较的说法,唐朝文学的百年辉煌,最后最有力量、最为后人称道的,也就三五百首唐诗、百十篇传奇而已。对于我们,也就这么几十年,这中间到最后谁是最为称道、最可标榜的文学,尚待时间来结论。

  我们还是要鼓励新人、鼓励新声音,包容和推出他们。尽管他们现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是,作为刊物,一定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我想,这也是刊物的责任。今年以来,包括《人民文学》在内的多家大型文学刊物,都开设相应的栏目,推介年轻一代的写作者,尤其关注“90后”的写作。而《大家》杂志,自2017年第一期开始,开设主打栏目“新青年”,每期力推一个“70后”“80后”“90后”作家的作品,同时,让入选的作家撰写他们的小说观,再邀请一位同代批评家对其作品进行评介。《大家》2017年第2期中,特约主持人霍俊明写道——对于正在生成的“90后”诗歌我们能做到的也许更多的就是群体性的“展示”,以此来增强阅读者的观感。与此同时,我们又应该持有审慎和开放并存的阅读期待,也许文学并不存在什么可供文学史家谈资的“时间进化论”。对于前景和问题,对于优劣短长,对于及时性的赞扬或者否定,都需要我们耐下心来先读读他们已经写出的或者将要写出的有没有不同以往之处。对“90后”作家的写作,我们应该持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编辑:王解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