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澄怀观澜,觅得逸乐笔墨——有感于杨必位文集《画眼春秋》

时间:2017年02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庞茂琨
0

澄怀观澜,觅得逸乐笔墨

——有感于杨必位文集《画眼春秋》

描红绣绿窗前 杨必位

  杨必位老师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是他将我从懵懂的少年涂画带入到了绘画的正规语系之中。在他的循循善诱和悉心教导之下,我成功考入了川美附中,之后便在川美学习、工作直到现在。尽管跟随杨老师学习的时间非常短暂,且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是杨老师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对艺术的执着与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领略到绘画世界里不同画种语言的魅力以及中西方艺术的博大精深。杨老师的亲和与健谈,也让原本晦涩的绘画基本功学习变得生动易懂。当然,我所汲取的杨老师那些言简意赅的教学营养,其中蕴含着杨老师对艺术系统的知识积累,更与他笔耕不辍的艺术实践紧密相关。

  近日,收到一部关于杨老师从艺漫语的文集《画眼春秋》,但当我仔细翻阅上下两部文集之后,从36万字的文章体量,断章有序、逻辑缜密的篇幅划分里可以看出,这部文集已经不仅仅是杨老师从艺的漫语、散记,而是他多年以来对于艺术的深入理解,在笔墨实践中的个人体悟,也更是在触感人生的百味交集之后的通达畅然。

  观书如见人,杨老师是一位充满诗人气质的画家,他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性的审美浪漫,将无味的道理变得鲜活有生命,这本文集亦是如此。文集上篇谈艺术认知与态度,多为有见解有立场的论述性文字;下篇讲感悟,描述从艺历程与写生游记,每篇文章他总能娓娓道来,在给予读者阅读的快感的同时,也将所言之理不经意地让读者心领神会。这是一种写作的能力,也是杨老师的才华所在。此外,在长文或各大章节之间,多有杨老师的诗词穿插或写生速写作为开篇引入,在诗词的旁边也会有老师写生途中的照片记录。诗词与画作相得益彰的点缀,让文集的文章节奏变得张弛有度,阅读起来更觉回味无穷。

  更为重要的是,杨老师的诗性漫语是厚重且有力的,是在其人生阅历与艺术经验之上的厚积薄发,整本文集有着坚定的艺术立场又颇具理论性。杨老师的艺术态度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观是不谋而合的,可以说在1982年用9角钱偶然买回的《美学散步》,其间似乎蕴藏着审美精神的必然关联。正如刘小枫所概括的关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态度——“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将艺术作为一种人生观的表现。

  在杨老师的文集上册《画路观澜》中,首先,可以窥见他美术史修养的深厚与扎实,并在多篇艺术史的论述中,可以明确感受到杨老师艺术追寻的参照坐标,即以范宽与董源为代表的宋画所追寻的悠然深远、空灵恬静的无我之境为其文化审美的终极追求。其次,杨老师也花了很多篇幅来讨论绘画的创作体验与创作方法,他常常在生活中找寻灵感,通过生活的点滴来参透艺术的本质,例如在泡温泉的生活趣味中体会“逸乐之笔”的灵感来源,并且以古鉴今,在“三水映月”“残池浅影”间,总结并形成了富有个人风骨气韵的笔墨方法。再次,以史明今,文集上册所体现出的杨老师对于当代艺术的思考与判断也是令我尊敬的。在《刍议中西绘画互动中的审美观》中,杨老师道出了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及其创作路径——把握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主核精神,方能重新阐释出富有民族与自我个性的艺术作品。此外,杨老师有限的几篇关于艺术家的评论也是立足于自己的艺术经验与观展阅历的基础上的,没有随性的夸大其词,而是言之有据、朴实见心的品评赏析,这都集中在“艺林拾萃”的章节中。

  杨老师见心见性的艺术态度与诗人气质又是以质朴的生活和坚韧的艺术实践为前提的。“人生几何难刻舟,风花四境意不同。庖丁困解情中结,故苑春荫醉趣浓”,从这首诗词中可以体味出,杨老师在艺术探索中的努力与不懈的实践精神,以及他所期望达到的艺术境界——通达与自然、自在忘我的逸然之乐。“业精于勤荒于嬉”:一瓶水一个干馒头可以支撑他在田间一天的描画,8日轮渡上与工友打成一片的三峡写生创作,多次祁连山间、太行山间的游历与写生,与各路艺术大师与理论专家的秉烛夜谈、笔墨交锋,案头如饥似渴的阅读与从不间断的绘画创作……如此的实践积累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均一一隐现在《画眼春秋》之下集,然而于文集的唯美辞藻之上,却向我们每位从事艺术的实践者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最为基本的艺术态度与创作原则,我们看到了一位执着于艺术的长者的坚持与沉浸其中的快乐所得。

  尽管杨老师的文章是温婉的,但是他的艺术风骨却是坚实有力的。篇篇砚边心语都是澄怀观澜的朴素道理,道的通达必能觅得逸乐之笔,文集后杨老师的画作中苍劲、润泽的笔墨,以及其所描绘的那种蕴涵充满的怡然之境即是对其文集的最好呼应。

(编辑:周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