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聚焦“萧条与供给”,以艺术“对话”历史与社会

时间:2016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婷
0

 聚焦“萧条与供给”,以艺术“对话”历史与社会——记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

 

 

  《垃圾皇后》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萨拉·歌德辛米德和艾伦诺拉·夏利,在《垃圾皇后》中,由瑞典的舞者鲁塔·麦林在靠近罗马的圭多尼亚的垃圾背景下,扮演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巴西艺术家卡门·米兰达,边跳边唱着ChicaChica Boom Chic,废墟与表演者的疯狂呈现出滑稽又诡异的视觉效果

 

 

 

迁徙(装置) 朱 玺

   即日起持续至明年2月12日的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汇集大型架上绘画、当代装置、雕塑、影像等各类艺术作品,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收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澎担任总策展人,来自意大利的莱蒂奇娅·拉加利亚作为联合策展人,得到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大洲52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参与:在主题展单元,共有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位艺术家参与,展出作品417件;征集展单元则有12个国家及地区的243位艺术家展出作品253件。这些作品分别亮相于南京百家湖美术馆的四个楼层、1.5万平方米的展出空间,百家湖美术馆也是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为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量身定制之作。

呈现问题,亦呈现应对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届美展中饱受观众青睐的“向大师致敬”单元中,此番仅有一件作品登场,却堪称“超重量级”——由南京国际美术展组委会主席严陆根带来的罗丹雕塑《思想者》。据了解,《思想者》一共有5具石膏模子,前面4具已浇铸出了21尊雕塑,现分布在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丹麦、瑞典等国家;第5具模子根据法国方面1981年的法令要求,限量制作25件,由法国罗丹博物馆授权监制,此次入展的这件《思想者》是第24件,原版翻模全青铜铸造,高182厘米、长147厘米、宽100.5厘米,重达573公斤,由罗丹美术馆授权证书与信息。谈及收藏经历,严陆根坦言:“这是我一生收藏周期最长的伟大作品。十多年前我访问罗丹博物馆,看到了《思想者》的原版大雕,极为震撼。经过漫长的全球搜索,并与多个收藏机构磋商,又经过了两年时间的谈判,终于有了今天的结果。我希望让更多的观众能够领略到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对我而言,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饱含历史意义,同时也必须展现现代问题。‘颠覆’一直是南京国际美术展的基调,艺术展也是人们进行自我表达、反思和探讨问题的理想场合,我们渴望通过颠覆人们对于社会、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固有认知,不断碰撞和交流,启发大家从全新的视角理解世界。”严陆根说。三年举办三届的南京国际美术展,每次都会选择一个特别的主题,对于今年的主题——“萧条与供给”,吕澎也有自己的解读:“‘萧条’与‘供给’这两个词是来自经济学领域的普通词汇,而在我心里,‘萧条’主要是指文化与艺术领域、社会经济以及相应的伦理道德层面所凸显的问题,是对于当今全球化时代种种问题的概括,我希望以艺术的方式进行‘供给’——艺术家们用他们的思考与创作呈现这些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应对之道。”

   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罗塞拉·比斯科蒂,其作品名字实在是长——《任何事在某种情况下与其他事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一切都非常不稳定》;这件摄影作品是对她在波尔扎若前集中营的墙上一次行为艺术的记录。尽管集中营已被拆毁,但残垣断壁还存留在原处,如今被各种新的建筑物包围着。艺术家克服自己的恐高症,在残留的墙壁上来回走动,与当地人聊天,倾听他们的故事,让不同人的经历与墙本身所对应的历史产生“对话”。

   《在视线交错之处》来自艺术家杨圆圆,她将故事背景选定在巴西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以几位不同年代曾在此工作或短暂停留的摄影师为对象,展开了一系列结合真实资料与虚构叙事的创作,并试图在摄影史的进程中,探索摄影师与城市、记忆、迁徙等各种元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王挣的装置作品《总统的卧室》“再造”了一间曾经辉煌、如今萧条的屋子,总统是艺术家虚构的人物,每件家具都涌出膨胀的人体器官,象征国家不堪重负的压力,经济崩溃;影像中播放的影像,描述了这个国家诞生到繁荣又到衰败的过程。总统画像上的脸用GIF动图效果展示从饱满到衰老,面目从鲜活到腐烂;桌上的日记本和信件则记录总统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所谓的‘全球化’带给每个国家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能在这次展览中,看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聚在一起,是非常有趣的。”莱蒂奇娅·拉加利亚说:“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表现这种影响,作品所具有的纯粹的艺术力量又影响了更多的人。而‘萧条与供给’的主题,体现了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中,艺术家越来越反思历史与社会的趋势,这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还不太多见。”

致敬大师,亦关注青年艺术家创作

  展览现场,一辆顶上架着行李架,捆扎着满满行李与包裹的“中巴车”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它是艺术家朱玺的装置作品《迁徙》,“迁徙是人类动物性的体现,追随水草而居,追求更好的生活。在我的印象中,这种中巴车从一开始,便承载着外出务工的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幻想,每天驰骋在三线城市到一线、二线城市之间;现在,它又同时承载着大人们回去‘建设家乡’与孩子们‘外出闯荡’的不同理想。”朱玺坦言。

  与往届美展不同,今年的观众不再只是奔着大师经典而去,还将更多的关注聚焦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之上。一位年事已高的观众带着小孙女一同看展,小朋友娴熟地掏出手机对着作品旁边的二维码“扫一扫”,得意地将创作背景与作者的阐释念给老者听;更有不少正在学习美术的学生远道而来,“看看这些新鲜的作品,也给自己带来很多启发”。

  以“大笑人”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岳敏君,此次参展的《琐碎》系列,巨幅画面中以斑驳的综合材料构成浮雕般的视觉效果,将人的各种表情、诸多生活场景淹没在一堆用杂志剪贴出的看似杂乱的图案中,仿佛都是熟悉的生活碎片,又往往被生活中的我们忽略。同样呈现容易被遗忘的“非艺术性”日常,意大利艺术家卢卡的作品《火》,在波尔扎诺焚烧发电厂用一个固定机位拍摄,画面中那浓重而生动的红,让人简直无法想象其只是垃圾焚烧时被红色烟雾笼罩的样子。《灵光系列》来自艺术家爱默杨,拍摄地都是北京的拆迁房。艺术家特意把创作时间选在阳光明媚、空气通透的上午,当光亮从顶端射进屋里,暗沉的墙面和杂乱的废弃物顿时变得与众不同,这破败与新生之间的转换,不由得让人想起不久前去世的歌手莱昂纳德·科恩的一首老歌里所唱“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