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美丽的“小偷”

时间:2016年11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 族
0

  “丝绸之路”是张骞公元前2世纪开凿出来的,但当时这条路却并没有用这个名字,曾用“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直到两千多年后的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写《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这条路才得以被真正命名。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是丝绸的道路,东方的丝绸从这里传向西方,使这条路成为一条繁华的通衢。当时,丝绸也许都出自长安,但在后来,有许多地方在丝绸之路向西域延伸的同时,也开始养蚕种桑,有了自己的丝绸。比如于阗国引入的桑蚕,则有一段曲折过程,亦引出了一个和衣服有关的故事。

  于阗国养殖桑蚕始于何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关于蚕子传入和田河流域的唯一原始资料,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以“麻射僧伽蓝及蚕种之传入”为名记录了这一事件。

  在于阗国城东南五六里处,有一座麻射寺院,是此国先王为妃子所建,而且与于阗国养殖桑蚕和一件衣服的故事相关。先前,于阗国未知世有桑蚕,闻听东国有之,国王便命使者以求。但东国君保守秘密,不但不赐于阗国使者,而且还严令关防,不能让桑蚕种子出境。瞿萨旦那王想了一计谋,以谦卑之言辞和礼仪,求婚于东国公主。东国王有怀远之志向,遂允其求婚,答应将公主嫁于瞿萨旦那王。瞿萨旦那王命令迎娶东国公主的使者:“你可告知东国公主,我于阗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请她带过来,以便日后为自己做衣服。”使者将这番话秘密告知东国公主,她秘密求取桑蚕之种,藏在了帽子的棉絮中,到了东国关防,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受检查,唯公主的帽子免检。

  东国公主到达于阗国之后,先在麻射僧伽蓝停留,礼仪准备就绪后,才将公主迎请宫内,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公主带回的蚕桑之种则留在了麻射僧伽蓝,到了来年春天才开始种植桑树,待蚕种活动之日开始饲养,但桑叶尚未长出来时,只得先用其他树叶饲养。

  几年后,桑树长大了,绿叶成荫,桑叶的颜色陶醉着于阗国的大地,桑葚的芬芳飘荡在泥土之上。王妃在石头上刻下令制:“不令伤杀,蚕蛾飞尽,乃得治茧,敢有犯违,明神不祐。”之后又为蚕神建立了这座麻射僧伽蓝。这大概是于阗国最初的桑种和蚕,实属来之不易,坎坷重重。玄奘7世纪到达于阗时,亲眼目睹了“重点保护”的数株枯死的“本种之树”,树龄在二三百年以上。

  幸亏那位公主的身份摆在那儿,加之又有帽子免检的特权,所以才成功将桑蚕偷运出境。在这件事中,她不容侵犯的帽子是关键,那是皇家公主身份的象征,边关士兵是不能去摸去碰的,而恰恰正好帽中棉絮可藏桑蚕种子,天时地利人和,她才成功了。

  她在出嫁时已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如果自己不带桑蚕种子到于阗国,以后自己穿什么呀?所以她不顾父王的命令和对故乡的背叛,将种子带到了西域。她借用帽子实施的偷运为于阗国乃至西域的丝绸传入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历史上不失为一件有趣的衣服故事。那位公主在后来一定穿上了于阗国自产的丝绸,同时,她也一定像和亲的其他公主一样,在西域度过了一生。至于她的生活中有多少快乐或痛苦,我们不得而知了。

  在于阗出土的卢文木简中,还有人发现过这样有趣的与衣服有关的记载:“彼已买妇女一名,名苏祗莎,买价为四十一匹绢。”“若僧人不参加仪式,应罚丝绢一匹。”“如发生打斗致人伤,轻者丝绢五匹,不轻不重者丝绢十匹,重者罚丝绢十五匹。”由此可见,丝绸经公主的偷运桑蚕之种,已成为于阗国人贵重的衣服,不但卖价极高,就连不参加仪式的僧人和打人致伤者受罚都与丝绸有关。

  无巧不成书,大概一千多年之后,斯坦因在1900年于阗国的一个佛寺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品,其中就有一幅被人们称作《传丝公主》的木版画。他很惊奇地谈到他在挖掘丹丹乌里克佛寺的收获时说:“更奇的大约要算后来我发现的一块木板,上绘一中国公主。据玄奘所记的一个故事,她是将蚕桑业介绍到于阗的第一个人。在玄奘的时代,桑蚕业之盛不亚于今日。相传这位公主因为当时中国严禁蚕种出口,故将蚕种藏于帽中,暗自携出。画板中央绘一盛装贵妇于其间,头戴高冠,有女郎跪于两旁,长方形画板的一端有一篮,其中充满形同果实之物,又一端有一多面形东西,起初很难解释。后来我看见左边的侍女手指着贵妇人的高冠,冠下就是从中国私偷过来的蚕种,画板一端的篮中所盛的是茧,又一端是纺丝用的纺车。”桑蚕是丝绸的根源,丝绸是衣服的上等布料,所以我们再次从这块木版画中读到了西域的衣服故事。

  斯坦因的解释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之《麻射僧伽蓝及蚕种之传入》的记载相吻合。据专家考证,斯坦因发现的《传丝公主》画板是7至8世纪之物,与玄奘到达于阗的时间基本一致,因为当年玄奘拜谒过麻射僧伽蓝。麻射僧伽蓝是为纪念东国公主专门建立的佛寺。因为她的智谋造福了于阗,所以于阗国就将她奉为神明来祭祀了。

  应该同时被祭祀的,还有那顶帽子。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