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如何创作具有民族“印记”的典范之作

时间:2016年10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景志
0

  ——从蒙古舞发展遇到的挑战谈起

  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组委会特别奖——中国广播艺术团冯敬雅《长调》  乔燕冰  摄

  当前,催人奋发的社会环境,令人鼓舞的文化氛围,为舞蹈家在创作上多样化的探索实践,以及艺术个性的发扬和才华的展示,提供了尽可以自由想象和无限发挥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必须关注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即在这文化多元与文化交融、同构型与差异性并存的世界文化背景下,包括蒙古族舞蹈在内的各民族舞蹈艺术创作,已经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抑或说关系到民族舞蹈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一些优秀的编导家和表演家,正在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面迈进,无论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体裁形式上,正在努力突破以往固有的模式,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人生掘进。在表现手法和艺术技法上,随着艺术观念的更新和基本功的提高,也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不俗表现。

  离开草原的土壤,就难以开出有生命力的舞蹈花朵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舞蹈创作总体趋向,大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正在逐渐呈现出较强的创作主流态势,使舞蹈表现的情感意蕴,尤其在化合运用民族舞蹈元素方面,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二是反映民族历史生活的题材,虽然仍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无论是表现某种情感的“写意” ,还是描述具体情节的“写实” ,与以往创作手法相比,更关注对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方面进行较深层次的开掘阐释;三是选材范围逐步宽泛,不完全拘泥于草原生活风情的再现和田园牧歌式的表现,有些舞蹈甚至涉足到以往被视作难以用舞蹈肢体语言表现的“禁区” ;四是为了创造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新形式,不断拓展创作思维的新空间,积极汲取新的营养,借鉴综合现代的创作技法、表现手法、舞台美术和音响音效方面的科技成果;五是有意识强化本地区的舞蹈资源优势,将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和人物性格的彰显融入到鲜明的地域色彩当中;六是带着自己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视区,带着从生活的深层次开掘到的真知灼见,带着自己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敏悟和灵感,尽量于作品中贯注自己个性化的审美理想;七是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本土意识有了明显的强化,创作队伍逐步趋向于年轻化、知识化和群体化,继而为与时共舞的蒙古族舞蹈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如果再从反思的角度回顾近几年来创作上的不足,由于多方面原因,有的选材囿于传统的创作模式,依旧停留在某些情绪的抒发上,缺少对现代生活和历史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有的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表现,表面看似阳刚伟岸,实则在内涵意蕴方面缺乏心理或精神方面的支撑;有的因文化素养、艺术功力欠缺,在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重复性、模仿性太强,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有的忽略了文化之根、生活之源,受到急功近利的影响,数量多多质量平平,导致“远看青草近却无” ,抑或“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盲目趋同;有的不顾艺术美的原则,在获奖夺金的命中率与怎样为人民而舞之间明显地看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原则性误差;有的缺少用心去发现生活之真,招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面壁杜撰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嫌;有的热情有余功力不足,不大了解将生活转化成艺术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和历练,便以拼凑动作、剪切音乐、摆布画面的方式进行创作,由此带来许多弊端;有些基层文艺团体,在许多方面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动辄就要搞大型剧目,结果事与愿违,参加完某种赛事后便偃旗息鼓、马放南山,难以发挥扬长避短的优势,将“接地气”变成了有其名无其实,有悖于服务于基层的宗旨。恕我直言,个别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编导家,因为长期“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难以在创作中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舞蹈新意……

  诚然,任何一种在实践中的探索尝试,都包含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但是对于这种因文化自觉不够和艺术功力欠缺而造成的错位现象,应当予以及时关注和引导,如果任其放任自流,势必造成艺术错位和文化失衡。

  满足于现状,赢不了未来

  要想使蒙古族舞蹈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原创性原则。那么,什么是原创性呢?一般泛指独创性、开创性和创造性的劳动、技能及能力。它应当包括选材、立意、结构的一度创作,也包括编导以独创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内涵意蕴的二度创作,还应当包括舞蹈演员自身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物质材料的形象塑造的三度创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乏创新都将失去舞蹈的艺术魅力。实践证明,许多属于原创性的优秀蒙古族舞蹈,无论是蕴蓄着力美,包孕着气势的高蹈胸怀,豪迈昂扬;还是田园牧歌般的感情蕴藉,活泼开朗,无疑都是具有自己民族“印记”且独出机杼的典范之作。

  舞蹈实践创新,舞蹈理论也要创新。舞蹈创新的首要条件,就是观念的更新和艺术个性的发扬。凡是有所作为的人,一定是将职业转变成事业的人,唯此,才会有所作为乃至大有可为。

  引申说来,如果我们的舞蹈创作总是在惯性思维的制约下,无休止地在一个圆圈中画过来画过去,到头来的结果不外就是谁比谁画得更圆,很难冲出固有模式的限囿,进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个性化创新。

  归根结底,总是沉醉于过去,满足于现状,赢不了未来。可以肯定地说,若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舞蹈家,不能全然以职称论高低,以学历分文野。而是应当通过舞蹈作品的质量和品位,显见出“既能文又能舞”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再者说,一名舞蹈家的成长,虽然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后天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文化熏陶、艺术教养所形成的千差万别的性格与气质,有着更重要的联系。真正有所作为的舞蹈家,应当属于那些经过多种复合的营养,凭借不懈努力的上下求索,满怀激情不断提升审美品位,力图以现代的舞蹈理念与传统的民族意识之流接通,召回自己民族灵魂与讴歌时代精神的人。

  放眼未来,舞蹈家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应该以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时代的、前瞻的、学术的眼光多进行一些有的放矢的探讨。因为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亟须理论研究和舞蹈批评。没有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成果可能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升华;没有实事求是的批评,实践可能陷入某种误区、多走弯路。

(编辑:陶丽君)
会员服务